🕊 有悲悯也有感恩:一位日本遗孤的故事

“人性,从不是单一的颜色。”

——一位日本遗孤的回忆

今天,我看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视频,是一位日本遗孤的访谈。

📽 被命运裹挟的童年

他回忆道,自己五岁时,跟随父母和弟弟一同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。当时,他们作为“开拓团”成员,被日本政府派遣至中国东北,希望在那里开创新生活。后来,还有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在中国出生。

他父母那一代的日本人,被“理想国”的宣传所感召,仿佛将要拥抱一个光明未来。他的父母也正是带着这种希望,举家远赴异乡。

💥 战争突袭,父亲消失

然而,战争的阴影迅速降临。随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,本无需参军的父亲也在最后阶段被征召上战场,从此一去不返。他推测父亲可能战死在苏联战场。

母亲只身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,艰难度日。日本突然宣布战败投降,她深夜中带着十岁的他、弟弟和两个婴儿,仓皇逃亡。在混乱中,他们失去了最小的孩子。

🩸 那一夜,他永远记得

他们竭力跟上逃亡的队伍,但有一天早晨醒来,却发现队伍已经悄悄离开——其他人不愿被妇孺拖累。他们只能独自前行,辗转来到苏联军人管辖下的难民营。

一次深夜,一名苏联士兵企图侮辱他的母亲。年仅十岁的他,嘶喊着拼死阻止。士兵恼羞成怒,用刺刀刺向母亲。母亲当时怀中还抱着幼子。

三天后,母亲在剧痛中叫着他的名字,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他亲眼看到母亲的尸体被抬走,满头虱子的头发触目惊心,而怀中的弟弟也一起被带走。

彼时,深秋已至,他还穿着夏季在学校的单衣。兄弟俩孤苦无依,留在收容所中,等待未知的命运。

🤝 第一次被人救起

这时,一个中国男人走进来,说要带走弟弟。他鼓起勇气恳求:“不能只带走弟弟,要走就一起走。”那男人犹豫片刻,终于带走了兄弟俩。

那晚,他们吃到了人生中最温暖的一顿——热腾腾的粉条。但这位中国人以收破烂为生,难以长期负担兄弟俩。几天后,好心人只得忍痛将他们送回收容所。

🏠 第二次获救:真正的家

又过了几天,一位年轻的中国男人出现。他的目光温和而同情,毅然决定收留兄弟俩。他将他们带到一个七家人共同居住的房子里,他站在院子里喊出邻居,有邻居出来带走了弟弟,而这个男人就将他带回自己的房间。

不久后,他得知弟弟走了,可能是因生病与营养不良。年幼的他,再次承受剧痛。

而这位新“父亲”当天就为他做饭、带他去洗澡,之后还带他去做了一身厚厚的中国棉衣。他说:“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到了天堂。”……之后,爸爸妈妈视他为己出,爸爸还常常为他找来一些好玩的东西,比如日本人留下的自行车;爸爸妈妈也尽其所能地供他读书学习。

👨‍👩‍👧‍👦 他成了中国家庭的一员

养父母后来生了七个孩子,而他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大哥。从小到大,他从未透露自己是日本人,弟妹也一直以为他是亲哥哥。

有一年,他急性阑尾炎被误诊,最后情况危急,养父毫不犹豫倾尽家产送他住院抢救,陪伴他走过最危险的时刻。他感恩地说:“爸爸救了我两次。”

💰 补偿金与真正的“家人”

中日邦交正常化后,日本开始为遗孤提供补偿。他却从未想过离开,因为他早已把中国当作家。

后来,当地政府征收他们家的老房子,赔偿颇丰。弟妹们一致推他为主事者。他想回避,说“分成七份即可”。弟妹们却异口同声:“必须分八份,你是我们的大哥。”

那时,养母尚在,实际上养母只比他年长十二岁。他将自己的一份拿出来,孝敬这位用生命庇护他的“妈妈”。

🕯 爱与悲悯,才是民族的希望

我想,作为中国人,在每一波反日浪潮中,我们不能忘记——

人性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。

有侵略者,也有善良平民;

有战争的创伤,也有陌生人的温情。

在那个战乱的年代,一个被敌国遗弃的孩子,因为中国普通百姓的善意,得以存活。而他长大成人后,终生铭记。

这,就是人性真正的光辉。✨

🪞后记:直视残酷,也不忘光亮

我相信历史的真相是十分残酷的。

当年在战乱中惨死的日本妇孺与病弱之人,数目上肯定远远多于那些幸运被中国人收留与庇护的遗孤。他们中的大多数,没能等来一个温暖的屋檐,也没能遇见那一碗热粉条。

但正因如此,每一份从废墟中闪现的人性光辉,才显得如此珍贵

它无法抹平战争带来的深重创伤,却能穿越仇恨与民族标签,告诉我们——

哪怕在最黑暗的时刻,也有人选择善良。

愿我们不被历史的苦难麻木,也不因仇恨而失去对人性的信心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穿越战争的阴影,走向更清明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