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疗愈

身心整合、觉察与疗愈实践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🌿【健康分享】从失眠到康复:一颗牙带来的全身连锁反应

过去一个月,我深受恶性失眠困扰。起初,我找不出原因,以为是从东部回来后身体一时不适应;后来又怀疑是植牙出了问题。 果然,发现植牙根部有发炎。随后,一颗上牙开始剧痛,全身关节也随之酸痛。 🦷 一步步找出根源 经过 David Yu 医生(哈佛毕业的植牙专家)几次细致的诊断,他认为问题并不在植牙,建议我对那颗疼痛的上牙做根管治疗。 我坚持要找 Dr. Kevin Herald——他的治疗最先进,而且使用最具 生物相容性(Bio Compatible) 的材料 BC Sealer 填充。在圣地亚哥,我几乎找不到第二位采用这种方案的医生。 😣 疼痛与奇迹 上周末是最痛苦的几天:牙齿与牙龈剧痛、关节酸胀、彻夜无眠。 因为是周末,只能强忍着,到中药店买了些消炎药与西瓜霜暂时缓解。昨天终于见到了 Dr. Herald。原本他要到十一月才有空,但也许是我的好运——他临时抽出一个多小时,就帮我彻底解决了痛苦!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做自己的主人

打工,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与短暂的安心,有人甚至享受“打工皇帝”的光环。但更多时候,它像一座无形的牢笼——成绩不佳,恐遭淘汰;表现太好,又易招嫉妒与压制。职场如棋局,你始终是他人手中的一枚棋子,进退不由己。 创业,则是一条更为险峻的路。失败是常态,但也正因如此,它才蕴藏着另一种辽阔——只要跨越重重险阻,你终将赢得选择的自由,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。 我想书写自己的剧本。 以学习的韧性为笔,以行动的坚持为墨,为自己开辟方向。 我对自己承诺: 必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。 你生命经验得来的自信,可能在亲人面前都是一份不自量力,但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份努力的分量。 不必喧哗,无需张扬,只需一步一脚印,走稳、走实、走远。 因为这一生,来之不易; 我愿倾尽全力,让它真正——属于我自己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六个道理,活出自在人生

其一・缘起缘灭 我们终究只是人间相逢一场。 有心则累,无心则轻。 情分若有一日用尽,便把自己还给自己、他人还给他人; 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山水一程,各自安好。 其二・刚刚好 尽心做人,尽力做事;得之坦然,失之淡然。 不必艳羡别人的轨迹——千好万好,不如刚刚好。 有钱,把日子过好;没钱,把心情过好; 守住一盏自家的灯火。 其三・来此一遭 不是只为延续血脉,而是来观四时。 看春夏秋冬,看日出日落,看花开花谢。 追不上的不追,背不动的放下; 不属于的,交还给风。 其四・学会翻篇 酸甜苦辣,份份都少不了。 许多事你若不依不饶,只是自我设牢。 记得: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 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到。 其五・接受之力 不负遇见,不谈亏欠,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💭 从左倾到自我成长:一段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思之路

我曾经是一个相当“左”的人。 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,我长期站在底层、边缘与被压迫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。我坚信这个世界对某些人太过不公,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挑战这种不公。我崇尚平等,质疑权威,厌恶特权,一度将“帮助弱者”视为人生最崇高的使命。 我曾经满怀理想,也充满天真。我以为只要心怀善意,就能推动改变;只要站在正义的一边,真理自会胜利。我赞同用愤怒对抗不公,用共情定义道德,把牺牲自己、成全他人当作一种高尚。 但现实,从不会因为理想而变得温柔。 🧭 生活的教育,比任何理论都更直接 随着年岁增长,经历渐多,我开始明白一个朴素却沉重的事实: 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、资源和话语权,你想帮助谁,终究只是空谈。 那些我曾想拯救的“弱者”,往往并不需要一个同样困顿的人来陪伴他们哭泣,而是需要一个真正有能力拉他们一把的人。更让我震惊的是,有些人并不渴望改变——他们早已习惯于受害者的身份,依赖抱怨获得关注,甚至将他人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,不断索取,直至耗尽。 我曾倾尽情感去支持一位朋友,结果换来的不是感激,而是她内心的失衡与怨怼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: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当多巴胺遇见空性:一场科学与佛法的对话

最近我在研读佛教的一些理念,其中一句广为人知的话——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——一直让我深思。过去,我总觉得这句话玄妙难解,仿佛需要多年的修行才能真正体悟。但前几天,我忽然想到:或许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视角,尤其是神经科学的角度,来尝试理解它。 我们常常认为幸福来自外在的事物:被爱时的温暖、发财时的兴奋、升官时的满足……这些情境看似不同,却有一个共同点:它们都会促使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、内啡肽和血清素,从而让我们感受到快乐、兴奋或幸福。 我也想到:当一个人静静打坐,没有任何外在收获时,也能体验到深刻的喜悦——这时,体内同样会释放多巴胺。 可见,幸福感的直接来源,并非金钱、地位或人际关系本身,而是我们内在的生理与心理反应。外在事件只是触发器,真正让我们感到“好”的,是身体内部发生的化学变化。 在佛经中,“色”并不仅仅指颜色,而是泛指一切可以被感知的现象——形状、声音、气味、味道、触觉,乃至情绪与思想。这些“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幸福:从苦难到安定的长路

在人们的印象里,幸福常常与富裕、顺遂、轻松、美满联系在一起。可我生命中最深刻的幸福感,却是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极度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,以及一场几乎压垮家庭的财政危机之后,慢慢生长出来的。 那十年里,我被病痛攫住,每一天都在忍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。医生一次次摇头、无力的眼神,甚至对我的放弃,让我对医学失去了信心。药物、治疗方案、检查报告——它们似乎只是延缓了痛苦,却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。就在一次次的失望中,我开始转向内在,思考着:难道健康与幸福,只能依附在外在的条件上吗? 转向内在的追求 不再相信医生,不是因为抗拒科学,而是我清醒地意识到:我的痊愈之路,已超出了当下医学的范围。我需要一种更全面、更深层的治愈。于是,我踏上了灵性探索的道路——阅读经典、静心冥想、修炼心性、向内倾听,甚至寻求灵界的力量。 灵性修行并没有让我一夜痊愈,但它带来了久违的平静——哪怕身体依旧痛苦,我依然能找到片刻的安宁。那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:当注意力从痛苦中抽离,转而放在感恩、善意、真诚上时,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路上看风景 🌍

宝麟轻描淡写地说,他将申请明年秋季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做一学期的交换学生。那份从容背后,我知道是他一步步精心规划的未来,是成长的印记,也是时间给予他的礼物 🎁。 我笑着回应:“如果一切顺利,到时候我会去香港看你。”🙂 但我自己的旅程,我想走得更远,也更慢一些。 我想先飞到东京,亲身体会我一直未曾触及的东洋风情;再到韩国,聆听另一个东方文化的回响,在街角与人群中感受生活的节奏与温度🎐。然后飞往上海,也让宝麟从香港赶来,我们在那里相聚。......母子一起漫步街头巷尾——不是走马观花,而是带着一份期待: 希望有高人引路,带我们探寻城市深处的文化脉络、人文气息,甚至科技的火花,或许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启迪💡。 随后,我想与宝麟南下广州,再一同抵达香港。我还想独自前往新加坡,探访那片在热带阳光下的华人世界☀️,感受“我们”在不同纬度下的延续与变奏,看看文化如何在异乡生根发芽🌱。最后回到香港,与宝麟短暂团聚后,启程返回美国。 这一路,看似是一场旅行,却远不止于“看世界”。对我而言,它是一次内心的沉淀与成长。 我看着宝麟渐渐成熟,他或许会在二十岁之前,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情绪的河流

——写给那个曾经挣扎、如今学会与情绪共处的我 我曾以为, 悲伤是敌人, 愤怒是毒药, 恐慌是我心里的裂缝。 直到有一天, 我的情绪像洪水一样爆发, 把我冲进了医院, 在冰冷的灯光下, 我感到迷失, 甚至不知道“我”是谁。 医生说,我有严重的情绪问题; 吃药、住院、黑暗的日记, 那时的我,就像一片漂浮的叶子, 被情绪带走,撕裂,不知去向。 但后来我明白了: 情绪不是敌人, 它像一条河,它流动,是因为它活着; 它泛滥,是因为我一直没听它说话。 我开始试着坐下来, 和悲伤聊天, 让恐惧靠近, 不再压抑它们, 也不急着把它们赶走。 悲伤不是敌人, 它是来看望我的老朋友; 愤怒不是毒药, 它是内心在为自己发声。 我学会了像水一样生活: 该表达时奔腾, 该安静时沉静。 我也终于明白, 真正的平静, 不是没有情绪, 而是能和自己的情绪一起前行, 温柔而坚定。 现在的我, 还是会哭,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真正的治愈,始于了解自己

一、漫长的寻找之路 从少年时代起,我就与失眠和焦虑为伴。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,那些突如其来的恐慌,仿佛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阴霾。这趟旅程,走得艰难而漫长。 我尝试过各种方法:医学治疗、替代疗法、灵修冥想……像一个迷路的旅人,在治愈的路上不断摸索、试错。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——最根本的治愈,并不在外界,而在于了解自己。 二、回归内在的智慧 “了解自己”,听起来简单,实则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。 它意味着觉察自己的身体状态,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,接纳自己的脆弱与不完美。只有当我们真正看见自己,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。 我不再苛求成为“最好的人”——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。我开始学会做真实的自己,去挖掘那份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。 三、重新认识那个敏感的自己 母亲曾说我粗心、不懂防备。但她没有看到,我从小就有一颗极其敏感的心。我不是真的粗心,而是有选择地放下某些事。这种选择,是一种保护,也是一种智慧。 我一直是个观察力很强的人。这份天赋让我在人生的低谷中总能找到出口。我对自己的信心,正是来源于对自己内心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认知。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告别与重生:在失去中迎来新的希望

失去与伤痛 一个多月前,圣地亚哥春意正浓,但我们家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。我们的爱犬貔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——那个曾在院子里欢快奔跑、用温柔眼神凝视着我们的小生命,就这样消失在后院山坡上饥饿郊狼的血口之下。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,狗爸竟然比我还要悲痛。他愤怒交加,一度想毒死那些夺走貔貅生命的郊狼。看着他眼中的怒火,我心疼不已,却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要杀生。生命自有轮回,我们能做的,是加固后院的围栏,保护未来可能到来的新家庭成员。 寻找的执着 失去貔貅后,我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可以领养的小狗,希望新的生命能抚慰我们内心的悲伤,让家中再次充满温暖与欢笑。然而,狗爸却表现出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执着——他坚持要找一条和貔貅“一模一样”的狗,甚至还打算取名为“貔貅二代”。 这让我颇为头痛。每当我找到一条可爱的小狗,他总是摇头:“不像貔貅。”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开始怀疑,是否真的能找到一只能赢得狗爸认可的小狗。 意外的惊喜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、准备去找专业犬舍购买时,我在网上看到朋友发布的领养信息,照片里的小狗居然真的和我们的貔貅一模一样!我兴奋地立刻拨通电话,结果却听到让人泄气的话:“哎呀,真
4 min read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2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2

生命的至暗时刻 从孩子们三年级起,我踏上了必须自我挽救生命的旅程——从佛罗里达到墨西哥,我先生带我四处寻找生的希望。我先生本来是个标准的科班生,他只相信医生的话;但那时我已经知道,如果我按传统的医疗路线走下去,我是死路一条。我非常强硬地要求先生按我说的去做。那段时间,孩子们的学习成了我重病中的背景音,我甚至无法清楚了解他们在做什么。 那些日子里,只要我稍微神志清醒,就深感愧疚:除了学校的课业,孩子们没有其他活动,也缺乏父母的督促。每个暑假,他们唯一的外出是陪我去治疗中心,唯一的飞行经历是去佛罗里达的诊所,唯一的出国经历是去墨西哥的治疗机构。我只好在精神稍微振奋的时候告诉他们:Google先生是你们最好的老师,有什么不懂的,网上会有答案。 有次在寻医途中,我在神志混乱时看到他们的鞋子破得露出脚趾,我只能强忍泪水,回家后在网上匆匆下单买来新鞋。母亲与先生或许也无暇顾及他们的衣着细节。 最难过的一次是:儿子在学校摔断了胳膊,而我先生正在陪我在墨西哥治疗!感谢教会的朋友带我儿子与我妈妈到儿童医院,又陪伴到深夜!那个时刻,我只有感谢神的安排! 意外的光芒 小学毕业典礼那天,我头晕得
8 min read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
我与女儿手牵手参加每周的健行活动时,听到朋友们赞叹:“真难得看到母女之间如此亲密的关系!”这句看似平常的话,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。或许很少有人知道,这份亲密背后,是我与孩子们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旅。 黑暗的开始 两个孩子出生后,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。母亲从广州远道而来,承担起照顾他们的重任。我原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安排——母亲帮我一两年后,我就能接手育儿的责任。母亲当时也无意留在美国长期生活。然而,命运并未如我所愿。 孩子们即将满五岁时,我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。术后,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。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,我常常只能无奈叹息。更让我焦虑的是,孩子们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:儿子患有严重的语言障碍,三岁时被诊断为仅具备同龄孩子10%的语言能力,医生建议进一步观察是否伴有其他问题;女儿虽表面正常,却并非早慧型的孩子。 早期干预的日子 孩子们刚过三岁,便进入了政府设立的早期干预班——一个由政府资助的“笨鸟先飞”项目。那段时间,我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焦虑,这样的焦虑也恶化了我已经很脆弱的精神状态。 我开始带他们去UIUC附近的图书馆参加亲子活动,但面对那些来自中国学者家庭的早慧孩子,我
7 min read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
三十多年前,我即将告别广州,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时,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话:“你要记住,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,深深印刻在我心里,也伴随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人生旅程。 如今再回首,我逐渐领会到父亲当年的用心。他的叮嘱,是出于对人情世故的洞察。而随着岁月流逝,我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,让我生出一个新的感悟:这世上,还存在着“无缘无故的恨”。 网络时代的愤怒情绪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,打开手机,浏览社交媒体,尤其是中文平台,总能感受到一些很激烈的情绪。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,理应受到保护,但它为何又常常沦为发泄愤怒与仇恨的温床? 我常看到人们在网络上激烈争吵、互相攻击,而他们在现实中素未谋面,甚至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。这种现象令人深思:为什么陌生人之间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敌意? 更令人感慨的是,网络暴力已如“瘟疫”般蔓延。许多人既害怕成为网暴的受害者,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施暴者。这让我意识到,情绪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即便是温和的人,也可能在某个瞬间被卷入其中。 人际关系的脆弱本质 作为独立个体,每个人的思想怎么可能完全一致?我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,接受过不同的教育,
5 min read
什么样的生活最好?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什么样的生活最好?

按我说,没有压力的生活,才是最有质量的生活。 富贵与名声或许光鲜亮丽,但若心弦紧绷,生活便失去了原本的滋味。那种被不断驱赶着向前的感觉,让人渐渐远离了生命的本真,甚至忘了为何出发。 我宁愿选择一种轻松自在的日子,远离喧嚣与重担。因为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,人才有余裕去思考、去创造,去真正感受生命的脉动。嫁入豪门从来不是我的向往——那样的生活往往伴随着无形的枷锁,需要时刻维持一个“被期待”的样子。而我更渴望找到一位生命的同行者,彼此扶持、互相激励,在灵魂的共鸣中探寻生活的意义。 最近,我和女儿聊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。她这个年纪,远比我当年成熟许多。她的智慧,来自海量阅读,那些书页中的世界,为她打开了无数扇窗。而我的成长,则更多来源于亲身经历——行万里路,走过山川河流,尝尽人间百味。她的“万卷书”与我的“万里路”,路径不同,却殊途同归。 我们常说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但更重要的是,拥有一颗能够安静下来的心,去读懂自己,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。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如何让世界更温柔地对待自己?

我们常说“希望世界能对我温柔一点”,却很少反问自己:我有没有也温柔地对待过别人? 我们总能清楚表达自己的伤痛,却难以承认——我也可能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。 很多伤害,并非一方的过错。像感情破裂、朋友疏远,常常是彼此之间误解、盲点、固执叠加的结果。 有时,我们带着满满的善意去对人,却换来冷淡、误解,甚至反感。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——我们用心对孩子,常被当成唠叨;对朋友体贴,可能被误会为控制。是我们表达方式不够圆融?还是对方尚未准备好接收?可能都有。 我的体会是:用心之后,要学会放下。 别执着于“我的心意是否被看见”,也别急着解释。很多话,说到点就够了。 真正的温柔,是有智慧的克制。 同时,我们也要练习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他人:少一些揣测,多一些理解。 放下“小我”的敏感和防御,换来内心的清净。 想让世界对你温柔,先对世界柔软一点。 世界的温度,往往正是我们传递出去的回声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貔貅走了,我们还在思念她

我们家的爱犬貔貅走了,已经两个多星期了。 这段时间里,家里依然有她调皮的影子。仿佛她还会突然从椅子底下钻出来,朝我们摇尾巴、撒娇;仿佛她还会在我们做饭时站在厨房门口,用一双好奇又充满期待的眼睛看着我们。可一转头,又猛然记起:她真的已经不在了。 我们都很忙,每天还是照常生活、工作,但那份失落是静悄悄的,在每个夜晚、每个回家的脚步声中浮现。我们没有为她举办什么隆重的仪式,却在心底默默记住她的可爱、她的温暖、她带给我们的陪伴和欢笑。 这几天,我们常常一边散步,一边讨论:我们要不要再养一只狗?如果养,要养什么样的狗呢?可说来说去,我们谈的几乎都绕着 Maltese(马尔济斯)打转。也许是因为貔貅就是一只小马尔济斯,她用她温柔、聪明又倔强的性格,让我们爱上了这种体型娇小却个性鲜明的小狗。 于是我忽然萌生一个想法:干脆做一份“马尔济斯相关小型犬大比拼”清单,把常见的小型犬种都整理出来,标注它们的优缺点、性格特点、与家庭生活的适应度。也许这样做,不只是为了找下一只狗,更像是与貔貅的告别仪式——在对比中,我们看见她的独特;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在劳动中成长,在实践中觉醒

前几天,我独自砍掉了门前那株铁树。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却让我心底涌起喜悦:原来我也能亲手完成原本以为不可能的事!过去,我习惯请专业人士、花钱解决问题,但多年生活经历逐渐转变了我的思维。这次面对庭院整修,我对自己说:“我可以自己来!” 那一刻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节省开支,更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心境转变。我逐渐领悟:实践是成长的路径。 如今,我的目光落在后院那棵巨大的巴西胡椒树上——它的弊端远超益处。它汲取土壤养分,堵塞下水道,甚至可能因根系威胁房子的地基。每天,我不得不清扫掉落的胡椒果和无尽落叶。虽然它带来些许阴凉,但深思熟虑后,我下定决心:必须连根砍除。 我曾请人评估这棵树,也打算交给他们处理。但不知怎的,这一次我突发奇想:不如自己来砍!于是,我制定了计划。我有一把电锯,计划每周砍一根树枝,根据垃圾桶容量控制清理量。初步估算,约需20周处理完树枝和叶子,再以同样节奏处理树干。我把计划告诉先生,他觉得可行,但提醒我电锯由他操作,担心我手腕力不足或操作不当有危险。我欣然接受,毕竟安全第一。 社区的房子大多拥有精致庭院,邻居们通常请园丁打理。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从考试阴影中走出:一位母亲的自我疗愈之路

我想分享一个埋藏在心中多年、终于找到出口的故事。它关乎考试,但不只是考试——它关乎一个时代的焦虑,一段少年的孤独,一位母亲的觉醒,也关乎疗愈的可能。 整个高中阶段,我几乎都生活在考试失眠的阴影里。当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,只是一味地自责,觉得自己不够努力。那是1980年代,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是“拼搏”。周围的同学一个比一个用功,似乎只有“更拼命”才算合理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我陷入了长时间的睡眠障碍。到了高考前夕,我的情绪早已崩溃,但作为未成年人,我对自己的状态毫无认知,也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什么。 多年以后,我才意识到,我那时候其实已经患上了“考试创伤后遗症”(PTSD)。从此,“考试”两个字便成了我精神系统的触发器,尤其是“高考”这两个字,更会引发我莫名的紧张、心跳加速与无助感。 这种影响并没有随着时代或地域的改变而消失。即使后来我在英国和美国求学,考试依然是我心中无法逾越的障碍。也许在别人眼中,我的学历背景已算亮丽,但我知道,自己真正的潜能并没有被释放。我只能选择接受现实,并慢慢说服自己“这也许就是我的命运”
5 min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