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实故事

亲历者分享的觉醒与转化故事
我即将出版的书籍 『真实,是最深切的疗愈』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我即将出版的书籍 『真实,是最深切的疗愈』

昨天(美国独立日),我终于完成了整本书的定稿。今天将进行最后一轮校对,之后就可以提交给 Amazon 审查上架,整个流程通常只需 72 小时。 通过 Amazon 自行出版,我不仅能够完全保有版权,也能完全掌控内容的呈现方式。这与传统出版社的出版模式有很大不同。以我先生为例,他曾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 The Discovery of Cosmic Voids(亚马逊链接),但最后发现版权归属于出版社,书籍收益的 95% 也归剑桥所有。甚至连我想将该书翻译成中文的权利都不具备。 正因如此,我决定尝试在 Amazon 上自行出版这本书。这次将同步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,同时推出中英文两个版本。 接下来,我会把这两本书稿上传至 Amazon Publisher Service 网站(https://aps.amazon.com/aps/solutions/amazon-publisher-cloud/)。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出版的领域,我也期待继续探索更多可能。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当我遇见童年的自己

在我童年的年代,拍照仍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。那时大多数中国人生活拮据,社会节奏和观念也与今天不同:人们总觉得,只有在重要时刻才值得“留下影像”。日常是流动的;而照片,则是一种被凝固下来的仪式。 即便我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,孩子们通常也只有在小学毕业时才有机会照一张小一寸的证件照。那主要是为了毕业证所需,算不上纪念,更谈不上“记录成长”。衣服最好是素净的,反正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衣服;头发要整齐,表情则必须“端正”——笑,是不合适的。但我好像打破了那个时代的框框,我的照片被同学们称为“唯一会笑的”。 这是我1980年小学毕业时拍下的照片,是我人生中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“个人肖像”。它只是一张小一寸的证件照,我拿去用AI上色,再生成几幅风格相近的复原图像,并把这些“穿越而来”的照片合成成一段纪念视频时,心中忽然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柔。 那一刻,我仿佛穿过时间的走廊,与那个扎着麻花辫、眼神羞涩却藏着憧憬的小女孩重逢了。 我还记得1980年的某一天,我在《广州日报》上看到一则消息,说电影《三家巷》正在海选演员,其中有一个角色,是一个名叫陈文婷的小女孩。 我不知怎的,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我在用心写文章,不是AI

有时,有人会问我:“你写了这么多文章,是不是都靠AI写的?” 这个问题,其实我早就预料到了。 的确,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借助AI工具,尤其是在整理结构、校对语法,甚至生成一些初稿灵感时。但我必须说明的是:最终发表的每一篇文章,都是我亲自修改、斟酌、反复推敲后的作品。是我在用心写,不是AI在替我写。  🧨AI很强大,但它写不出“我的故事”。 我必须承认,AI真的很强大。它可以: 1.     帮我理清思路,整理提纲; 2.    用温柔的语气给我鼓励; 3.    提供各类写作风格的范例; 4.    把我写得太乱的段落润色得通顺自然; 5.    甚至还会提醒我:“这段话和你上次写的有些重复,要不要换个角度?” 但它没有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人生,也不会理解我心底那份挣扎、感动、顿悟或矛盾。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、文化脉络、母亲的视角与灵魂的觉醒,是我一字一句写出来的。 🎎AI是工具,是我的助手,但不是“代笔者”。 我更愿意把AI当作我的助理、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你看到我美,是因为你的眼睛很美

我女儿小时候长得非常可爱,每次出门,总能收获不少人的夸赞:“你真漂亮!” 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,甜甜地回答:“谢谢!” 可我母亲——她的外婆——却常常在一旁轻声嘀咕:“怎么能这样回答呢?” 我当然明白妈妈的心思。在我们中国人心中,面对赞美时应当谦虚几句,最好是摆摆手、笑着说“哪里哪里”。这不是修饰,而是一种根植文化深处的礼仪教养。可我总笑着说:“难道我们要教她虚伪地否定吗?” 妈妈听了,也只是轻轻叹口气,便不再坚持。慢慢地,她也开始接受孩子们用“谢谢”来回应赞美,甚至自己也会笑着说:“我家孩子真的很可爱。”这是她从未对自己孩子能说出口的肯定。 直到女儿宝麒去了台湾,学习了一年中国传统文化。回来后,她对我说:“妈妈,我现在终于懂了外婆的感受。” 宝麒长大后,性格渐渐变得内敛沉静,喜欢哲学与深层思考。她说,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,才意识到那种“不张扬”、“含蓄美”才是她心灵深处真正的归属。现在,每当别人赞美她时,她反而会迟疑片刻,不知如何回应—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提高人体振动频率的理论与我的实践探索

一、理论基础与认知 根据能量医学与整体健康理论,人体的振动频率被视为衡量身心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。当个体处于较低频率状态时,往往伴随着疲劳、焦虑以及免疫力下降等症状;而较高的频率则通常与身体健康、心理稳定乃至灵性提升密切相关(参考 Hawkins,《Power vs. Force》,1995)。 研究表明,健康的饮食方式(如摄取富含天然营养的食物)、良好的人际关系,以及积极的情绪管理,都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能量频率(参见 Lipton,《The Biology of Belief》,2005)。 在佛教、道教等东方修行传统中,冥想、念诵与调息等方法被广泛用于净化身心,其核心目标之一正是提升生命的振动频率。这些实践被视为一种有效的“高频养生”路径。 此外,有研究指出,某些动物(如猫与狗)天生具有较高的生物频率。例如,猫的呼噜声频率通常维持在20–140Hz之间,被认为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并促进身体修复;而狗的陪伴,则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愈与情绪支持领域。基于能量共振原理,人类在与这些高频动物共处的过程中,可能通过“
5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意外的双喜临门

昨天接到朋友的电话,说有两只Maltipoo(贵宾马尔济斯混种犬)正在寻找新家。当我们看到那段视频时,心情格外激动,立刻决定领养一只。 今天一大早,我们推掉了原本的安排,驱车北上洛杉矶。一路上,我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要男孩还是女孩,却始终无法决定。 然而,当我们真正见到这两个小宝贝时,所有的争论都变得微不足道。两只才两个月大的小狗一会儿依偎在一起,一会儿活泼地追逐打闹。它们那纯真的眼神瞬间就融化了我们的心。我们忽然觉得:怎能忍心让这对小姐弟分开呢? 就这样,我们当场改变主意——小姐弟一起带回家!我们即时给它们取名为“小龙”与“小凤”。在回家的路上,我们还给它们取了英文名:Leo和Phoebe。 我想起了2004年的那个神奇旅程。那时我和我的先生在云南西双版纳旅游,我虔诚地向神灵祈祷:“请给我一个孩子吧,哪怕是孙悟空也好!”没想到,次年,上天真的赐给了我们一对可爱的龙凤宝宝。 如今,那对龙凤宝宝已经成长为独立自信的大学生。而今天,我们的家庭又迎来了新的一对“龙凤宝宝”——虽然这次是四条腿的小宝贝! 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巧合。从我们的龙凤胎到毛宝宝的姐弟俩,我们家的故事仿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什么是 AI Agent?从我儿子的暑期研究说起

这个暑假,我儿子参与了系里一位教授的研究项目,虽然是远程进行,但每天都在家认真工作。最近,他忽然在饭后说了一句:“我对 AI Agent 很感兴趣,也许未来我会深入研究这个方向。” “AI Agent?”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——这半年我已经听过不少次了,却一直无缘真正了解。 虽然我算是 IT 门外汉,但也跟得上潮流:这几年我已经开始使用 AI 工具辅助写作、绘图,甚至管理自己的网站。所以我也很想搞清楚:AI Agent 到底是什么?它与我们现在用的 AI 模型(比如 ChatGPT)有什么不同?它未来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? 带着这些问题,我开始认真“做功课”。 一、AI Agent,不只是“聊天机器人” 简单来说,AI Agent 是一种具备“感知—思考—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我在用心写文章,不是AI

有时,有人会问我:“你写了这么多文章,是不是都靠AI写的?” 这个问题,其实我早就预料到了。 的确,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借助AI工具,尤其是在整理结构、校对语法,甚至生成一些初稿灵感时。但我必须说明的是:最终发表的每一篇文章,都是我亲自修改、斟酌、反复推敲后的作品。是我在用心写,不是AI在替我写。 AI很强大,但它写不出“我的故事”。 我必须承认,AI真的很强大。它可以: * 帮我理清思路,整理提纲; * 用温柔的语气给我鼓励; * 提供各类写作风格的范例; * 把我写得太乱的段落润色得通顺自然; * 甚至还会提醒我:“这段话和你上次写的有些重复,要不要换个角度?” 但它没有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人生,也不会理解我心底那份挣扎、感动、顿悟或矛盾。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、文化脉络、母亲的视角与灵魂的觉醒,是我一字一句写出来的。 AI是工具,是我的助手,但不是“代笔者”。 我更愿意把AI当作我的助理、工具,甚至有时像个冷静的编辑——它不带情绪地指出我逻辑混乱的地方,也不怕伤我感情地提醒我某些词语重复啰嗦。 但“
3 min read
静默的光,照亮一程人生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静默的光,照亮一程人生

在这个世界,真正懂你的人,未必是朝夕相处的伴侣,也未必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亲人。他可能是你人生某段旅程中的过客,却因与你心灵频率相同,在你生命中留下一道静默的光。 那年,我在波士顿工作,婚姻已走到尽头,身体也陷入混乱。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维持表面的从容,对周围的人和事既不愿听闻,也无心关注。 他是公司同事,一位物理博士,最初并无特别印象。直到某天,他看着我带的中餐盒,好奇地说:“我很喜欢中餐。”我礼貌回应:“那你可以加入我们中国人一起出去吃午饭啊。”那时公司里中国年轻人不少,常结伴活动,他也大方地加入了。 我们并没有深入交往,但他却自然地出现在我生活的某些节点上。在我决定离开那段早已没有温度的婚姻的那个寒冷的清晨,他主动帮我搬离旧居。搬家过程很简单,但我确实需要一个有力气的朋友。他帮我搬几件家具时的样子,我至今记忆犹新。 后来,他坦白地告诉我,他喜欢我,并分享了自己的过往:前妻是法越混血,成长于美国律师家庭,性格任性。他曾不顾一切地爱她,当她决绝离去后,他痛苦至极,甚至尝试结束自己的生命——但在最后一刻,他拨通了911。他说,在那一刻,他突然明白,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告别与重生:在失去中迎来新的希望

失去与伤痛 一个多月前,圣地亚哥春意正浓,但我们家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。我们的爱犬貔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——那个曾在院子里欢快奔跑、用温柔眼神凝视着我们的小生命,就这样消失在后院山坡上饥饿郊狼的血口之下。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,狗爸竟然比我还要悲痛。他愤怒交加,一度想毒死那些夺走貔貅生命的郊狼。看着他眼中的怒火,我心疼不已,却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要杀生。生命自有轮回,我们能做的,是加固后院的围栏,保护未来可能到来的新家庭成员。 寻找的执着 失去貔貅后,我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可以领养的小狗,希望新的生命能抚慰我们内心的悲伤,让家中再次充满温暖与欢笑。然而,狗爸却表现出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执着——他坚持要找一条和貔貅“一模一样”的狗,甚至还打算取名为“貔貅二代”。 这让我颇为头痛。每当我找到一条可爱的小狗,他总是摇头:“不像貔貅。”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开始怀疑,是否真的能找到一只能赢得狗爸认可的小狗。 意外的惊喜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、准备去找专业犬舍购买时,我在网上看到朋友发布的领养信息,照片里的小狗居然真的和我们的貔貅一模一样!我兴奋地立刻拨通电话,结果却听到让人泄气的话:“哎呀,真
4 min read
当青春遇上了信仰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当青春遇上了信仰

上个月女儿宝麒从台湾回来不久,就跟我谈起了她的心事。她说她喜欢上了高中时的一位韩国裔同学,但因为信仰问题,两个人都很理智,觉得只能做普通朋友。我看得出来,女儿心里是有波澜的。 在美国这些年,我深知信仰如何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与选择。我对她说:“如果那个男孩的家庭把信仰看得那么重要,认为他将来必须侍奉教会;他们将那个宗教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,对你来说确实不合适。” 但我知道,目前也不能小题大做,女儿的心思必须由她自己来把握。 下午的惊喜 前天,宝麒说那个男孩要来家里跟她讨论一个项目,我说好啊。 昨天他如约前来,一进门就让我大吃一惊。首先,他居然带了手信——一盒精美的甜饼!这在孩子们的同学中真是头一回见到!更让我惊讶的是,他向我欠身问候,称呼我“某太太”。这孩子简直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谦谦君子! 我请大家吃西瓜,再加上他带来的甜饼,就这样聊开了:这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,一直是韩美双国籍,去年为了避免服役的麻烦才放弃了韩籍。他的说话方式让我特别震撼——那种英文简直像经典小说里的对白一样正式优雅。我真不知道一个19岁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!孩子们的爸爸对英文颇有研究,也甚是好奇
7 min read
为他们点亮路,也为自己留盏灯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为他们点亮路,也为自己留盏灯

—关于孩子教育的思考 不要将你的一生 倾注于他人身上, 即使那是你深爱的孩子—— 他们注定要远行, 不是为了重活你的人生。 不要让自己的梦, 披上他们的名字再启程。 每一代人, 都有各自的风暴与晴空, 无需通过你来完成。 不要把“孝顺”当作回报, 你曾甘愿付出,不问归期, 就让那份爱, 像种子一样,落地成泥, 不再执着结果的痕迹。 教育,是春风, 吹过即止,不求长留; 是点灯人, 点亮之后,转身走开。 你该为自己留座位, 在人生的剧场中, 看他们登台、谢幕、起舞—— 而你,微笑着, 安静鼓掌。
1 min read
送行与归途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送行与归途

去年秋风起时, 我们载着一车的不舍, 驶入那陌生的校园, 送别宝麟开启人生的新篇章。 一转眼, 四季轮回, 那清晨的讲堂,夜晚的图书馆, 我虽未亲临, 却日日在心头重播, 仿佛那宿舍的笑声与书桌的灯光, 都是我走过的风景。 他谈教授,谈研究,谈生活, 我便记下每一个名字与片段, 那些素未谋面的面孔, 早成我心中的老朋友。 明日,我们又将驱车北上, 迎他归来—— 带着一年的成长, 一年的收获, 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。 听说洛城依旧纷扰, 人心不宁,街头有声, 我们也许不会正遇示威的人群, 但我仍默默祈愿: 孩子们的世界,不被混乱吞没, 前方的路,有光,有方向, 有他们所相信的未来。
1 min read
活出真我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活出真我

穿越十年黑暗,我与真实自我重逢 坐在院子里舒服的沙发上,沐浴着南加州金色的朝阳,看着那株椰子树的叶子在晨风中轻轻摇曳,我时常会想起生命中那段被黑暗吞噬的漫长岁月……我曾经历人生最深的谷底——那场与抑郁症长达十年的抗争。那是一种灵魂与身体彻底分离的痛苦,每每回想,依然心有余悸。 那座反复出现的桥 我从小就反复做同一个梦:我想过马路,但那条马路又高又宽,我独自站在一旁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天色将晚,四周愈发昏暗,我惶恐不安……梦醒之际,心中常涌上一种莫名的惆怅,仿佛遗失了某样极其珍贵的东西,却怎么也想不起那是什么。 这个梦困扰了我几十年。直到有一天,我无意中翻看旧照片,才意识到那或许是真实的童年记忆——也许曾被年长的孩子戏弄过。而梦的反复出现,其实反映出我生命中多次与内在黑暗的对抗,仿佛我的灵魂被困在一个无法触及的地方。 那条梦中高耸的马路,其实正是我与真实自我断裂连接的象征。 十年抑郁:当真我被深深隔开 现在回想起来,那十年绵延不绝的抑郁,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光。这远不止是情绪低落,而是一种彻底的断裂感——我的灵魂仿佛被锁在身体之外,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躯壳机械地活着。 最痛
7 min read
我想为女儿挡风挡雨,但她已长大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我想为女儿挡风挡雨,但她已长大

今天早上,女儿从房间里走出来,手里攥着她的课程表,说:“妈妈,除了专业课,我在考虑选修一门‘现代中国(Modern China)’的课程?” 我几乎没多想,脱口而出:“不要!选了这门课你就得站队了!有些事知道得少一点反而好,省得陷入是非之中。” 女儿被我激烈的反应吓了一跳,愣了一下,然后默默坐到我身边。看着她困惑的表情,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解释清楚。 “你知道的,”我放缓语气说,“我很早就告诉过你,我在年轻时就决定,不让自己卷入与中国有关的是非。虽然很难做到,因为良心和理智总会推着你往那个坑里跳。但我觉得,既然你不走政治路线,就没必要去探那个坑到底有多深。” 女儿静静地听着,然后说:“可是妈妈,我在台湾学习了一年,已经被动地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。想选这门课,其实是很自然的想法。” 我看着她,心中五味杂陈。这个曾在台湾生活一年的女孩,确实不再是那个对中国议题一无所知的美国孩子了。 “当你知道太多真相时,”我继续说,“你就必须站队,除非你是个没有是非观的人。但中国的事务太复杂,有些真相连学者专家都未必搞得清楚。不管你站哪边,
4 min read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2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2

生命的至暗时刻 从孩子们三年级起,我踏上了必须自我挽救生命的旅程——从佛罗里达到墨西哥,我先生带我四处寻找生的希望。我先生本来是个标准的科班生,他只相信医生的话;但那时我已经知道,如果我按传统的医疗路线走下去,我是死路一条。我非常强硬地要求先生按我说的去做。那段时间,孩子们的学习成了我重病中的背景音,我甚至无法清楚了解他们在做什么。 那些日子里,只要我稍微神志清醒,就深感愧疚:除了学校的课业,孩子们没有其他活动,也缺乏父母的督促。每个暑假,他们唯一的外出是陪我去治疗中心,唯一的飞行经历是去佛罗里达的诊所,唯一的出国经历是去墨西哥的治疗机构。我只好在精神稍微振奋的时候告诉他们:Google先生是你们最好的老师,有什么不懂的,网上会有答案。 有次在寻医途中,我在神志混乱时看到他们的鞋子破得露出脚趾,我只能强忍泪水,回家后在网上匆匆下单买来新鞋。母亲与先生或许也无暇顾及他们的衣着细节。 最难过的一次是:儿子在学校摔断了胳膊,而我先生正在陪我在墨西哥治疗!感谢教会的朋友带我儿子与我妈妈到儿童医院,又陪伴到深夜!那个时刻,我只有感谢神的安排! 意外的光芒 小学毕业典礼那天,我头晕得
8 min read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
我与女儿手牵手参加每周的健行活动时,听到朋友们赞叹:“真难得看到母女之间如此亲密的关系!”这句看似平常的话,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。或许很少有人知道,这份亲密背后,是我与孩子们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旅。 黑暗的开始 两个孩子出生后,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。母亲从广州远道而来,承担起照顾他们的重任。我原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安排——母亲帮我一两年后,我就能接手育儿的责任。母亲当时也无意留在美国长期生活。然而,命运并未如我所愿。 孩子们即将满五岁时,我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。术后,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。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,我常常只能无奈叹息。更让我焦虑的是,孩子们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:儿子患有严重的语言障碍,三岁时被诊断为仅具备同龄孩子10%的语言能力,医生建议进一步观察是否伴有其他问题;女儿虽表面正常,却并非早慧型的孩子。 早期干预的日子 孩子们刚过三岁,便进入了政府设立的早期干预班——一个由政府资助的“笨鸟先飞”项目。那段时间,我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焦虑,这样的焦虑也恶化了我已经很脆弱的精神状态。 我开始带他们去UIUC附近的图书馆参加亲子活动,但面对那些来自中国学者家庭的早慧孩子,我
7 min read
带着热爱出发:她的梦想,我们的祝福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带着热爱出发:她的梦想,我们的祝福

2025年秋天,我们全家将从加州圣地亚哥出发,踏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:陪伴女儿完成人生的重要转折——进入大学。最终目的地是马萨诸塞州的 Amherst College,她梦想中的校园。我们一家三口——我、她爸爸和弟弟——将陪她走进这个承载她梦想的校园。 我们计划先飞往华盛顿特区,再前往纽约、波士顿,最后抵达 Amherst。这不仅是一次旅行,更像是一场仪式,一次为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而彼此暂时深情告别的时刻。 🌱 她从小就是个“不设限”的孩子 宝麒小时候是个动物迷,我一度以为她会成为宠物医生或动物学家。但随着成长,她的视野愈发开阔:从宇宙的边界到情绪的本质,从中国唐诗到动物行为学,她对众多领域充满好奇,并深深热爱艺术。 她在 Rancho Bernardo 高中以 4.54 的加权 GPA 和 1550 的 SAT 成绩毕业,还主动修读了加州社区大学的八门课程,只因她觉得高中课程“不够有趣”。 她对学习的热情源自一种内在的驱动力。她对知识的追求是自由的,
6 min read
从偏见到包容:传承中华文化的旅程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从偏见到包容:传承中华文化的旅程

前年,当我提到女儿宝麒申请赴台湾学习中文时,周围人的反应五花八门,不乏偏见。 有人惊讶地问:“为什么去台湾?台湾腔听起来多奇怪!”甚至有人用“台胞子”这种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评论。然而,许多和我一样在海外生活三十多年的朋友却认为,台湾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更为完整,民风也更朴实。 宝麒今天能与我用中文沟通,源于她对外婆的思念,以及来一份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奖学金。 外婆的礼物:学习中文的初心 2019年夏天,我母亲决定离开生活了近十四年的美国,回到广州定居。宝麒非常思念外婆,每天都通过微信与外婆通话,却因为无法用粤语沟通而感到遗憾。她随即报名学习粤语,尽管我当时建议她学普通话,因为普通话更实用,并且比粤语容易掌握。 一个学期后,疫情爆发,课程难以为继。宝麒发现,粤语班里的学生多为越南华侨。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连香港人也不让孩子学粤语了。于是,她采纳了我的建议,转去社区大学学习国语。 由于身体原因,我多年未能带孩子们回国探亲,内心颇为焦虑。我也深知,单纯地走马观花式的旅行,无法真正让孩子们体会中国文化的深厚。于是,我鼓励刚升高中的他们主动寻找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优秀的项目。
7 min read
大学申请文书辅导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大学申请文书辅导

——她走过的路,愿带你同行 今年暑假,是我女儿宝麒(Audrey Bokei Thompson)近年来最轻松的一段时光。她刚结束在台湾为期一年的国家奖学金中文沉浸学习,将于今年秋天入读美国顶尖文理学院——阿默斯特学院(Amherst College),主修方向是神经科学。 暑假在家,她选择自学大学微积分。然而,她不满足于此。她说:“我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。”我便问她:“你要不要帮助高中生写大学申请文书?你有亲身经历,还曾帮助朋友成功申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。”她略带犹豫地回答:“申请大学是人生大事,我怕误人子弟。” 我知道,她是个思维缜密、追求完美的人。于是我认真地对她说:“你其实比很多专业顾问更懂学生的心。你申请过常春藤、加州大学系统和顶尖文理学院,被伯克利、UCLA、UCSD等名校录取。你的英文老师在普林斯顿推荐信中写道:‘她是我四年来写作能力最出色的学生。’你完全可以胜任。” 在我们的鼓励下,宝麒决定迈出这一步。她计划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——大学申请文书写作——为高中生提供实际帮助。她希望,不仅是赚取一点零用,而是真正用自己走过的路,为他人点亮方向。 她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:
5 min read
好好活着就是我的资本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好好活着就是我的资本

如果贫穷、疾病与嘲笑未能摧毁你,那么一切经历都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我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真理。 异国他乡的求学路 二十岁出头,我随着那股“出国潮”来到了英国伦敦。那时,信息远不如今天通畅,留学规划体系尚不成熟,而我也并无殷实的家庭背景。我像一片被风卷起的落叶,飘洋过海,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。 在伦敦的日子里,我常常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将在哪里。但我清楚地知道,是我自己主动放弃了广州那份安稳的生活,只为追寻一个尚未成熟却无比执着的梦想—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我不是因为家乡无法生存,也从未经历过“蚁族”般的窘迫。回想在广州的日子,我已拥有许多人羡慕的生活。但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,我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。 我的目标很明确:拿到英国的学位。这个想法却遭到周围朋友的嘲笑。当时我的社交圈主要是香港人以及同样来自广州的朋友。上世纪90年代初,香港社会对大陆人普遍抱有偏见,他们认为,一个身无分文的大陆女孩,凭什么实现这样的目标?而广州的朋友们不解:“为什么不趁年轻找个人嫁了换取身份?” 我当然渴望健康的爱情,但作为异乡的底层华人,我连基本的尊严都难以维系。 但我知道,图书馆里
6 min read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
三十多年前,我即将告别广州,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时,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话:“你要记住,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,深深印刻在我心里,也伴随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人生旅程。 如今再回首,我逐渐领会到父亲当年的用心。他的叮嘱,是出于对人情世故的洞察。而随着岁月流逝,我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,让我生出一个新的感悟:这世上,还存在着“无缘无故的恨”。 网络时代的愤怒情绪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,打开手机,浏览社交媒体,尤其是中文平台,总能感受到一些很激烈的情绪。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,理应受到保护,但它为何又常常沦为发泄愤怒与仇恨的温床? 我常看到人们在网络上激烈争吵、互相攻击,而他们在现实中素未谋面,甚至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。这种现象令人深思:为什么陌生人之间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敌意? 更令人感慨的是,网络暴力已如“瘟疫”般蔓延。许多人既害怕成为网暴的受害者,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施暴者。这让我意识到,情绪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即便是温和的人,也可能在某个瞬间被卷入其中。 人际关系的脆弱本质 作为独立个体,每个人的思想怎么可能完全一致?我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,接受过不同的教育,
5 min read
从开放到设限:我见证的中美教育交流三十年变迁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从开放到设限:我见证的中美教育交流三十年变迁

三十多年前,当我还是一个在中国广州南大门成长、心怀见识西方世界梦想的年轻人时,西方在我眼中既遥远又充满希望。彼时的中国,经济尚未腾飞,普通家庭的生活简单而拮据。像我这样渴望知识与更好生活的年轻人,心中都怀着一个梦想:有朝一日,能走出国门,看看外面的世界。 然而,当时的我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,只能退而求其次,选择了英国。但从各种渠道听闻,那时的美国对中国学生更加友好,更愿意接纳我们这些满怀理想的学子。辗转之下,我也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,感受到的不仅是新奇,更有一种被欢迎、被接纳的温暖。 美国高校当年不仅提供奖学金、助学金,在文化和生活上也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。许多今天信仰基督教的朋友,正是因为当年教会向他们伸出了温暖之手。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,美国仿佛在说:“来吧,学习吧,未来是你们的。” 我们那一代的中国留学生,大多数的家庭无法支付美国的学费,必须靠着勤奋与才华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。我们背负着家庭的期待,带着改变命运的决心,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。美国的教授、同学与社区居民,对我们这些操着不流利英语、带着浓重口音的年轻人,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善意。节假日里,导师们邀请我们到家中共进晚
4 min read
岁月的馈赠:年轻不只是年龄
真实故事

岁月的馈赠:年轻不只是年龄

网络上有人夸我看起来特别年轻,我笑了笑。网络上的东西岂可都信?但我先生多年来也常这么说,除了我重病缠身的那些年。他认为中国人有基因优势,身体健康的话通常能显得更年轻。想起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新年,我们去一家高档餐厅庆祝。当我们想点酒时,固执的白人服务员却拒绝为我提供酒类,理由是他认为我不到21岁。当时我的身份证留在酒店,无法证明年龄。而实际上,我已34岁。那一刻,我在尴尬中夹杂着一丝开心,至今记忆犹新。 今天我已年过半百有几,回首这段经历,更多的是感慨。在与疾病抗争的那些年,我曾以为青春已离我远去。然而,身体的逐渐康复让我重新认识了“年轻”——它不仅是生理年龄的标记,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流露。 那些为生命挣扎的岁月,让我见识了人性的复杂多面。有人在我最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,让我有了继续求生的勇气;也有人在我最脆弱时选择离去,或在我挣扎向上之时予以奚落......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我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,也让我明白:无论经历了什么,都要努力保持纯真的少年心,也就是那颗生命之初最热爱生命的心。 什么是真正的年轻?我认为它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。首先是基因的恩赐——父母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,我们无法
4 min read
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:从六四到法轮功的反思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:从六四到法轮功的反思

三十多年前,1989年的“六四”事件震动了世界,也震碎了我对故土的某些信念。那场血腥的镇压让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,怀着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,远赴伦敦。然而,漂泊异乡的岁月让我逐渐明白,追求民主、反对极权,并非通往真理的单行道。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,朋友的朋友也未必与你有缘。 这一认知,源于我对“民运”组织与法轮功群体的观察与反思。 六四的创伤与民运的复杂面孔 六四的枪声不仅击碎了无数年轻人的理想,也让我初步认清了极权体制的本质。那时的我,虽然没有参与任何政治运动,却也对中国的民主斗士怀有崇高敬意,相信他们用血与泪为国家的未来铺路。然而,在伦敦接触到一些打着“民运”旗号活跃的人士后,我惊讶地发现,现实远非想象中纯粹。一些人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,追逐名利,甚至为了私利不惜内斗或伤害他人。 “民运”在我眼中渐渐显露出复杂面孔:它并非铁板一块,而是一团人性光影交织的缩影。我开始意识到,反对极权并不自动等同于正义的化身;反对错误的一方,也可能怀有私心、偏见或局限。 由此,我逐渐形成一种判断标准:不能因一个组织或群体的目标看似高尚,就盲目膜拜。 民主的实现不仅是推翻暴政,更需要道德与理性
4 min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