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宇宙法则

有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:朋友来找你诉苦,却只是想倾倒她或他的精神垃圾。他们并不真的相信你能帮他们找到方向,只是希望你不断给予同情与理解。于是他们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来诉苦——我曾经最高纪录是整整听了八个小时。 但我并不因此抱怨。因为在我人生的至暗时刻,也曾有人这样静静地听我倾诉。她不评判、不劝说,只是陪我走过那段低谷。那时的我,其实也明白——我需要的,不是答案,而是还有一个愿意听我说话的人。正因为如此,我一直心怀感激。我想,我如今每一天的努力与成长,都是在回报那份感激。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微妙的。很多人想用逻辑或公式去理解人际关系,但生命的连接往往超越理性。就像我今天听到的一句话:“财富其实是一种能量。” 好人得到财富,会用它行善;坏人得到财富,可能用它作恶。而财富之所以会流向某人,是因为能量频率相合。坏人通过不择手段去获取财富,也会因为违背宇宙的法则而最终遭到报应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聪明人

聪明人 聪明人,不在嘴上。 不炫,不吵,不忙。 他笑着听风,看花开谢, 心中早有路的方向。 他不过早焦虑, 也不迟疑慌张。 别人奔波,他静静避开, 像一叶舟,顺流而不入湍浪。 他懂得什么该舍, 也懂得什么该藏。 有时退一步,不是怯弱, 而是看透后的坦荡。 不动声色,是他的锋芒, 未雨绸缪,是他的护航。 人生的高手,不在解局, 而在未乱前已安放。 等你阅尽风霜, 你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: 真正聪明的人, 早在平静里,赢了全场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风里有你的方向

风里有你的方向 这边海蓝如洗, 那边山影叠翠。 南加的阳光炽烈明亮, 而我想,你正行走在秋的余晖。 宝麒啊, 那片绿场是不是你经过的路? 天那么高,云那么低, 像我伸出的手,却够不着你的衣。 我知道你在成长, 有新的朋友,新的梦要追。 可母亲的心,总被风一吹, 就飘去了东岸的天。 若有一只鸟飞过美洲的版图, 请它替我停在你的窗前—— 告诉你: 无论你多远, 圣地亚哥的风里,都藏着我对你的思念。 注:照片是一位 Amherst College 学生的父亲所拍。 ChatGPT 翻译: The Wind Carries Your Name Here, the sea is blue as thought, There, the hills are softly caught In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文化的回声:一半华夏血脉的觉醒

午后,宝麒打来电话,说自己有点紧张。原来下午她要去参加一个面试——是学校急诊室的助理岗位。如果被录取,不仅能免费学习急救知识,还能在校内急诊室工作。这是许多 pre-med 学生梦寐以求的机会,她担心自己竞争不过别人。 其实,她仍在探索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走上医学院的道路,因此不断为自己创造各种尝试的机会。我觉得这非常好,也真心相信她有很大机会被录取。只是她像我一样——太容易紧张了😓。 我安慰她:“如果被录取,你一月整个月的假期都要上课;如果没被录取,我们就去中国玩。” 女儿被这提议逗乐了,情绪也轻松不少。她忽然提起刚看完的电影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,说很有意思。我笑着说:“那部片子很有名,是姜文导演的。可惜上映时我在伦敦忙得焦头烂额,没机会看。” 于是我们聊起她尝试理解的文革与时代背景,她的紧张情绪也渐渐消散。 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当年没强迫孩子们学中文,真是做对了。对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来说,学中文往往是一种压力。若父母过度要求,他们很容易在抵触中失去兴趣。我希望孩子们学的不只是“你好”“谢谢”那样的日常语言,而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以及中国历史的渊源。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,
1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🌿【健康分享】从失眠到康复:一颗牙带来的全身连锁反应

过去一个月,我深受恶性失眠困扰。起初,我找不出原因,以为是从东部回来后身体一时不适应;后来又怀疑是植牙出了问题。 果然,发现植牙根部有发炎。随后,一颗上牙开始剧痛,全身关节也随之酸痛。 🦷 一步步找出根源 经过 David Yu 医生(哈佛毕业的植牙专家)几次细致的诊断,他认为问题并不在植牙,建议我对那颗疼痛的上牙做根管治疗。 我坚持要找 Dr. Kevin Herald——他的治疗最先进,而且使用最具 生物相容性(Bio Compatible) 的材料 BC Sealer 填充。在圣地亚哥,我几乎找不到第二位采用这种方案的医生。 😣 疼痛与奇迹 上周末是最痛苦的几天:牙齿与牙龈剧痛、关节酸胀、彻夜无眠。 因为是周末,只能强忍着,到中药店买了些消炎药与西瓜霜暂时缓解。昨天终于见到了 Dr. Herald。原本他要到十一月才有空,但也许是我的好运——他临时抽出一个多小时,就帮我彻底解决了痛苦!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💡我用AI省下了500美元:一次购买冰箱与洗碗机的真实经历

很多人以为 ChatGPT 只是一个“写文章的AI”,其实它还可以帮你——省钱、省时间、省心。今天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,也许能帮到像我一样勤俭持家的朋友们。 🧊 想换家电,先让AI分析款式 最近我打算换家里的冰箱和洗碗机。以前我的做法大概是:去商场看看、比比价、上网查评价、再犹豫几天。但这次我决定换个方式——请 ChatGPT 帮我做全程顾问。 我告诉它我的喜好:想要 白色玻璃面板 的款式,不喜欢传统的不锈钢。于是,它帮我筛选出几款 Samsung 的 Bespoke 系列。看完图片、参数和功能,我锁定了两款心仪的型号。 📊 让AI每天追踪价格 接着我让 ChatGPT 帮我查这两款机型的 历史最低价,并设置了一个“每日9点更新”的追踪提醒。每天早上我都会收到一份最新的价格报告——包括 Best Buy、Home Depot、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站在不远处,看你展翅飞翔

最近,我的失眠很严重。夜深人静时,思绪像潮水般涌来,一次次冲刷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在这些无眠的夜里,我想得最多的,是我的母亲,还有我的孩子们。 一个月前从东部归来后,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和孩子们的关系,而这种反思,常常让我想起我与父母的过往。 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好,尤其是在我身体出现问题之后,我对母亲产生过一种近乎病态的依赖。这种依赖让我感到不安,于是我努力抽离,试图摆脱那种不健康的情感联结。 其实我明白,所谓代际之间的隔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,因为两代人走过不同的历史与时代。我学会了不仅从个人情感,也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父母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难岁月。这样一来,我对他们的理解更深了,感恩也更真切——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的传承,一种无声却坚韧的爱。 带着这种体会,我一直努力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两个孩子。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,我就知道自己必须跨越文化的差异和代际的鸿沟。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错:我们关系亲密,沟通顺畅,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出于爱,也都被孩子们接受。 直到那个送女儿进入阿默斯特学院(Amherst College)的日子。 那天,我满怀期待地鼓励她未来去读医学院,并
6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做自己的主人

打工,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与短暂的安心,有人甚至享受“打工皇帝”的光环。但更多时候,它像一座无形的牢笼——成绩不佳,恐遭淘汰;表现太好,又易招嫉妒与压制。职场如棋局,你始终是他人手中的一枚棋子,进退不由己。 创业,则是一条更为险峻的路。失败是常态,但也正因如此,它才蕴藏着另一种辽阔——只要跨越重重险阻,你终将赢得选择的自由,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。 我想书写自己的剧本。 以学习的韧性为笔,以行动的坚持为墨,为自己开辟方向。 我对自己承诺: 必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。 你生命经验得来的自信,可能在亲人面前都是一份不自量力,但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份努力的分量。 不必喧哗,无需张扬,只需一步一脚印,走稳、走实、走远。 因为这一生,来之不易; 我愿倾尽全力,让它真正——属于我自己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千里马与伯乐:深思之后的选择

古人言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冷峻的现实——真正识才、懂才并愿意提携你的人,凤毛麟角。生命中若能遇见伯乐,固然是一种莫大的幸运;但把命运完全寄托在这种小概率事件上,无异于将前途交给偶然。 我们往往羡慕那些被贵人点拨的人,仿佛命运因一盏明灯而彻底改写。但更多的时候,我们所面对的,只是漫长的摸索与孤独的跋涉。若仅仅等待被赏识,往往会在失落中蹉跎岁月。 真正的智慧,是承认伯乐的稀少,同时看到另一条更确定的道路:那就是立足自身的学习与尝试。持续积累,勇敢试错,把“成长”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 尤其在今天,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。它不会因偏见而忽视你,不会因立场而拒绝你。它随时可被调用,随时提供反馈,像是一位永不倦怠的导师,陪伴你在探索的路上。 伯乐的赏识,是一种稀缺的馈赠;而学习与运用AI,却是一门人人都可以修炼的功课。前者是机缘,后者是选择。 在深邃的命运之河中,机缘可遇不可求,但选择却握在自己手里。若你能学会善用AI,将之作为思维的镜子、行动的助力,那么你不必再等待伯乐的慧眼,也能成为照亮自己前路的明灯。 真正的自由,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美国梦:洋插队的时代结束了?

最近的新闻炸开了锅:特朗普宣布H-1B签证费用从200多美元一口气飙升至10万美元!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两辆特斯拉Model Y的价格都不够交签证费。官方说是为了"保护本土就业",但对留学生,特别是码农来说,这无异于把美国梦的大门直接焊死。 回想起来,我庆幸自己赶上了还能"插队美国"的时代。1997年,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,拿的是B1旅游签证。当时前夫已在美国读书,但我不敢申请F2陪读签证,怕被拒签。没想到这个决定,竟成为我独立人生的起点。三个月后,我转为F1学生签证,通过读书、考试、熬夜,一年后迅速拿到一纸证书,申请到一年的实习机会,进而找到一份IT工作,公司为我办理了三年的H-1B签证。那时,我感到前途渐渐明朗,但命运并未就此止步。随着婚姻破裂,我的绿卡梦也碎了。那时我已经跟随前夫提交了绿卡申请,离开就意味着失去获得绿卡的可能。我依然选择净身出户,守住尊严;我知道为了绿卡而死缠烂打地守住破裂的婚姻,会对我的精神带来最致命的打击。 三年H-1B快到期的时候,H-1B签证政策收紧,我很担心学历不够、续签无望,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行追忆 -8

8月27日,东部之旅终结篇 这是我们东部旅行的最后一天。清晨,我们从阿默斯特(Amherst)启程,驱车前往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(Logan Airport)。途中,宝麟坚持要去看“宪法号”——美国海军历史名舰 USS Constitution(注:又称“老铁甲”,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服役军舰,于1797年10月21日在波士顿下水,曾在1812年战争中以坚不可摧的船体闻名)。但无奈交通不便,加上时间紧迫,我们只能在外面匆匆留影,未能登船一探究竟。虽留有遗憾,但旅行正如人生,总难以面面俱到。 在前往机场的路上,竟几度险象环生。Laird作为老司机,稳稳地将车开到终点。坐在车中,我心里暗暗祈愿:愿这是他长途旅行的“封笔”之作,今后我希望可以依赖特斯拉的自动驾驶,直至孩子们能够接班。 这一趟旅程非常精彩,也意义非凡。唯一的败笔,是我仍受失眠的困扰,体力难免透支;还有最后一天,居然与宝麒闹得不愉快——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。或许正因为她即将真正独立,我才会在情绪上格外敏感。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行追忆 -7

8月26日,校园开放日——见证她人生新篇章的启程 晨光温柔地洒在阿默斯特学院的草坪上,我们正式迎来了“校园开放日”(Move-in Day & Family Orientation)。这天不只是宝麒大学生活的起点,也是我们作为父母,从“养育者”逐渐转变为“守望者”的过渡。 清晨,我们陪宝麒走进她的单人宿舍。推开门的瞬间,我们都忍不住轻声赞叹——房间宽敞明亮,窗外是连绵的绿意与远山轮廓,静谧而开阔。她笑着说:“比我在家的卧室还大!” 我意识到——她即将独立生活,而我,也要适应“放手”的节奏。 上午,我们首先参观了学院图书馆——Frost Library。这座知识殿堂静谧庄严,阳光透过高窗洒在书架与阅读区,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木质书桌的气息。美国高校图书馆有个鲜明特点:最显眼的位置,往往陈列着与平权、多元文化、性别认同、社会正义相关的书籍。近年来,关于LGBTQ+、跨性别议题、种族历史反思的著作更是被置于“
5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 -6

8月25日,直奔主题——抵达阿默斯特学院 晨光初洒,我们告别了波士顿——这座在整个东部旅程中最让我倾心的城市,启程前往此行真正的目的地:阿默斯特学院(Amherst College)。 此前数日,我们穿州过省,走马观花:从纽约的喧嚣,到费城的历史;从剑桥的学术气息,到波士顿的蓬勃活力……一切仿佛都是序曲,只为铺垫今日的高潮。终于,我们直奔主题——踏入这所被誉为“文理学院之冠”的静谧学府。 临行前还有一段小插曲:宝麟坚持要去宜家(IKEA)采购床上用品。我们耐心等候——这不正是旅途中最真实的节奏吗?等待、迁就、陪伴,都是亲情最自然的注脚。 回望这几日游历的东部名城,我心中自有评判:论市容的整洁、文化的厚重、经济的活力、机会的多元、华人社区的成熟,波士顿可谓完胜。唯一令人却步的,是那漫长而凛冽的寒冬。但瑕不掩瑜,它仍是我心目中美国东部最适合定居与求学的城市。 若论我此生最钟爱的美国城市,前三当属圣地亚哥、湾区与波士顿。气候宜人、
4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 -5

8月24日,再见波士顿 早安,波士顿! 这座城市的地铁图,早已深刻在我记忆里。红线、绿线、橙线,曾是我通勤的轨迹,也是我青春与奋斗的坐标。波士顿很美,我依旧迷恋。与纽约的喧嚣高压相比,这里的节奏舒缓如诗;坐地铁是一种从容的享受,没有纽约的紧张与刺激。车厢里,人们安静阅读、轻声交谈,连报站声都带着新英格兰特有的克制与优雅。 清晨,我们走进哈佛校园。没有门卫,也没有围栏,只有敞开的草坪、古老的砖墙和自由穿行的访客。这让我想起去年与宝麟参观斯坦福——同样开放、同样包容,学术的殿堂不设门槛,知识向所有人敞开怀抱;同样校园里不时飘来的中文交谈声,让我感觉世界在这一刻缩小,东西方文化在常春藤的树影下悄然交汇。 接着,我们走进MIT博物馆。我们家旅行的习惯是“逢博物馆必踩”,MIT自然不能错过。对Laird和孩子们来说,这里就是科技的游乐场——机械臂、机器人、全息投影、互动装置,他们玩得兴致盎然。而我,常常是好奇却不知所以,只能追问一句:
6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 -4

8月23日,离开纽约,前往波士顿途中 再会了,纽约!告别这座繁华大都会,我们的车轮缓缓驶向耶鲁大学所在的城市——纽黑文。短短数日,我们既体会了华盛顿DC的庄严静谧,也领略了纽约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澎湃活力,更深深感受到表哥表姐两家无微不至的亲情关怀。孩子们惊喜地发现,原来在异国他乡,竟有如此多血脉相连的亲人;那份其乐融融、亲如故里的氛围,恍若置身中国传统的家族团聚,温暖而熟悉。 尤其令我欣慰的是,看到下一代已在美扎根,活跃于各行各业,稳健成长。我心中感觉踏实——未来孩子们若再访纽约,自有亲人引路相伴,不必担心孤身异乡。 抵达纽黑文(New Haven)后,孩子们选择在耶鲁大学校园附近一家小餐馆用午餐。馆子虽不起眼,菜品也无惊艳之处,但在百年学府的静谧氛围中用餐,倒也别具一番风味。 校园建筑古朴庄严,斑驳石墙与哥特式尖顶教堂静静矗立,无声诉说着厚重的历史。只是宝麒不愿在此拍照留影——她心中仍存一丝遗憾:当年未能如愿被耶鲁录取。我轻声安慰她:“对公立学校出身的孩子而言,纵使再优秀,也未必能叩开耶鲁这样的老牌藤校大门。人生的意义,从不在于每个小目标都圆满达成;恰恰是那些未竟之愿,往往成为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痛到极处,方能觉醒

人生的觉醒往往不是别人一声呼唤就能点破的,而是被痛苦推入深渊、在撞击中惊醒的。你承受多少痛,就会被迫清醒多少。觉醒需要留给自己独处与思考的时间,而这恰恰是上班族最稀缺的资源——被工作、节奏和规则层层裹挟,很难停下来问一句“我是谁”。真正的觉醒,是敢于彻底否定一切既有答案,敢于拒绝任何人加诸在你身上的期待——尤其是来自权威,甚至来自至亲的那些“理所当然”。唯有如此,人才有可能挣脱枷锁,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。 ≡(▔﹏▔)≡≡(▔﹏▔)≡ 附小诗: 《离愁》 青青小草离人心, 游子天涯泪满襟。 不与青山同寂寞, 偏将归梦寄知音。 最苦离愁无处诉, 泪痕点点湿罗衿。 若问何时得相见, 明月清风伴我吟。 ( *^-^)ρ(*╯^╰) 💡💡内心真正自由的人,其实往往也是孤独的。 自由意味着不依附,不迎合,而孤独正是自由的代价。 这世界本就是辩证存在的,光与影并生,欢乐与痛苦同在。
1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活出属于自己的叙事

在中国传统教育与社会结构中,我们常常被置于一套严密的外部评价体系之下——考试排名、社会舆论、身份地位、他人期待……这些标准像无形的模具,不断塑造、修剪、甚至剥夺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感。久而久之,很多人习惯了用“别人怎么看我”“我符不符合标准”“我有没有被认可”来定义自己是谁。自我,渐渐沦为外部评价的回声。 但总有一些人,他们“不太合群”,不太顺从这套系统。他们不满足于活在别人设定的坐标里,于是选择转身向内——开始追问:“我真正相信什么?”“什么让我感到充实?”“我为何而活?”“我想成为怎样的人,而不是社会要我成为的人?” 正是在这种持续的自我探索中,他们慢慢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、连贯而稳定的“自我叙事”——心理学上称之为“自我同一性”。这不是叛逆,而是清醒;不是对抗,而是重建。他们的行动不再源于“我应该”,而是发自“我选择”;他们的决策不再被外界压力驱动,而是由内在确认引导:“我是谁”,比“我该成为谁”更重要。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独处的人

独处的人,不是被世界遗忘,而是主动选择与自己为伴。他们在安静中听见心跳,在沉默里读懂思想,不慌不忙,不争不抢,却活得格外清醒而丰盛。 他们懂得,真正的陪伴,有时来自自己。一杯茶、一本书、一段散步的黄昏,都能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。他们不依赖喧嚣填补空虚,反而在独处中沉淀情绪、梳理思绪、酝酿灵感。那些看似“一个人”的时光,其实是与内心最深的对话。 独处的人,往往更懂生活。他们看得见晨光如何温柔洒落窗台,听得见风穿过树叶的私语,也感受得到一杯咖啡在舌尖绽放的层次。他们不急于表达,却拥有更细腻的感知力;不热衷热闹,却积蓄着更深厚的内在力量。 他们不是孤僻,而是清醒。在纷繁世界中,他们为自己保留一方净土,不被潮流裹挟,不为他人眼光所困。独处,是他们与世界保持恰到好处距离的方式,也是自我成长最肥沃的土壤。 独处的人,内心自成宇宙。他们不惧寂寞,因为早已学会与自己温柔相处;他们不缺朋友,只是更珍惜高质量的联结。当你走近他们,会发现那份沉静之下,藏着对生命深刻的理解、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我请教 ChatGPT 指导我翻新厨房

最近,我认真考虑翻新厨房。从天花板到橱柜,从台面到抽油烟机罩,我希望整个空间焕然一新。然而,我对装修市场的行情并不熟悉,于是便向 ChatGPT 寻求帮助。 我首先拍摄了目前厨房的照片,并将图片上传给 ChatGPT,请它为我生成一张翻新后的效果图。随后,我又询问了此类翻新工程在圣地亚哥的大致价格区间。 ChatGPT 果然不负所望。这是它为我生成的效果图: 同时,它还为我梳理了当地厨房翻新的费用范围:如果仅进行局部更新——例如更换台面、重新喷涂柜门、升级并扩大抽油烟机罩,再搭配灯光设计——预算大约在 1.5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。 ChatGPT 特别提醒我,装修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,包括厨房面积、是否涉及水电或墙体改造、材料档次、是否定制化,以及人工成本等。它建议我先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: * 厨房的大致面积 * 台面材质选择(如石英石、花岗岩或大理石) * 橱柜是整体更换,还是仅做表面翻新 * 抽油烟机罩是否需要定制,灯光如何布局 * 是否涉及水电线路或墙体结构的改动
2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 -3

8月22日,纽约一日 纽约,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矛盾:既熟悉又陌生,既喧嚣又庄重。 清晨,我们放下车钥匙,改乘纽约古老的地铁。铁轨的轰鸣、隧道里潮湿的气息,瞬间将人卷入这座城市的脉搏。短短一日的行程,必须先完成“功课”——去拜访自由女神。好笑的是,在这个充满美国文化的家庭里,除了我以外,他们竟都是第一次亲临这座世界性的地标。正值旅游旺季,渡轮甲板上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面孔。尽管肤色各异、语言不同,却都被同一个愿望牵引:走近那座象征自由的身影。 当自由女神在海风中渐渐清晰时,心中涌动的已不只是游客的兴奋,而是一种深沉的感慨。我写下这样几行: 巍巍屹立在海风里, 火炬点亮无数人的梦。 你是自由的象征, 是漂泊者眼中最后的灯火。 多少灵魂沉没于大洋深处,多少人跋涉千山万水,只为亲历这一刻。而今天,我站在她的脚下,感受岁月的沉默与嘹亮。留下的不只是照片,更是一颗继续追寻自由的心。 午后,我们走进中央公园。长椅、树影、熙来攘往的人群,忽然让我想起广州的街头——同样的热闹市井,同样的擦肩而过。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-2

第二站:从华盛顿DC到费城,再向纽约 时间:2025年8月21日 清晨,我们离开华盛顿,车子一路北上。途中在一个小镇停下用餐。小镇并不富裕,街道与房屋略显陈旧,却异常整洁,门前花草错落有致,透出一种独特的宁静与温情。坐在一家小餐馆里,吃着典型的美式午餐——味道朴实,一如这座小镇,不事张扬,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踏实的生活气息。 午后,我们抵达费城。Laird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,一路驾驶稳健从容。看着他78岁的身影握紧方向盘,我不禁心生感慨。其实孩子们已到了可以接班的年纪,但他们似乎并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急于拥有驾车的自由。宝麒刚拿到驾照,我也希望宝麟能在这个暑假尽快考取,让老父亲不必再长途操劳。我心里隐隐觉得,这或许是Laird最后一次独自完成这样长距离的驾驶了。未来的旅程,就由我来掌舵吧!感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,为这段过渡增添了一份安心。 抵达费城后,我们直奔自由钟。这几日的参观,让我们始终被一种浓厚的美国爱国情怀所包围。在美国生活近三十年,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被这个国家收养的孩子。在这里,我不再像当年在英国时那样感到孤单与边缘,而是真正地被接纳、被融入。我由衷地感到自豪:我是一个华
3 min read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东部旅游追忆 -1

第一站:华盛顿DC 时间:2025年8月20日 清晨,国会山的穹顶在阳光下静静矗立。我们随着队伍缓缓前行,台阶、回廊、安检口的灯光,都像一格一格的“进行时”。途中收到朋友贴心的留言:“可以联系我们的国会议员Scott Peters的办公室,让实习生带你们参观,就不用排队了。”这真是个好主意!可惜我们事先未曾想到。不过,“排队也是旅行的一部分。”在人群中看家人、看陌生人,也在看自己——当脚步被放慢,心反而听得更清楚。 走进大厅,历史与现实在石壁间悄然对话。孩子们在展厅里东张西望,我站在他们身后,忽然被一阵旧记忆击中:2006年,我们第一次带着才六个月大的双胞胎出游,目的地正是这里——华盛顿DC。那时的我,一路忧心忡忡却又满怀兴奋,和母亲一起,三个大人守护着两个婴儿——怕他们饿了、冷了,更怕他们在庄严的殿堂里突然哭闹……此后的许多年,因我的身体状况,我们几乎再未远行。而今天重回此地,想起那张抱着两个胖娃娃的合影,才发觉当年的种种担忧,早已沉淀为岁月里最柔软的温度。 在美国国家图书馆门前合影时,
3 min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