🌿人性之低,令人清醒;人性之光,更应铭记

写下《越过人性之低,走向心性之高》那篇文章后,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。那是一次对现实的看清,对自己的提醒,也是一种情绪的抽离。但几天后,我又被另一些真实的故事深深触动——YouTube 上那些关于日本战后遗孤的访谈,让我重新凝视那一束穿透苦难的人性之光。

在举国庆祝抗战胜利的年代,民族情绪高涨,许多人将对侵略者的愤怒倾注于整个日本民族,恨不得将日本人彻底驱逐甚至粉碎。然而,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却有无数普通的,特别是草根阶层的中国百姓,出于良知、悲悯,或偶然的机缘,收养了那些日本人仓皇撤离时无力带走的孩子

这些孩子,有的尚在襁褓,有的不过三五岁。他们的到来,并未给养父母带来荣耀,反而在很困难的年代加重了生活的重担。他们的存在,常常招来邻里的非议、社会的偏见,甚至在后来多次政治运动中,成为“敌我界限不清”的靶子。但这些中国养父母,依然默默守护,将他们当作亲生骨肉,含辛茹苦地抚养、教育,用微薄之力为他们撑起一片可以成长的天空。

敌人杀害了他们的同胞,他们却忍辱负重收养了敌人的遗孤,这是怎样博大的胸怀!他们不是被颂扬的英雄,却做出了最接近英雄的选择——在人性最幽暗的时刻,活出了最明亮的光。

这些日本遗孤长大成人后,许多人将中国养父母视为真正的父母。他们认同自己是“拥有日本血脉的中国人”,即便回到日本,心中依然牵挂那片曾养育他们的土地。

回到日本后,他们一方面感受到日本社会制度的便利与秩序,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生活并不顺遂,还要面对身份的尴尬与认同的冲突。但即使身处夹缝,许多人仍选择站出来,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——希望中日两国不再仇恨,能以邻为善、以心换心。

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身份,跨越了国家、历史与创伤的边界,去呼唤人类最根本的价值:理解、和平、感恩与尊重

......对那段惨痛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后,我可以想象,当年在混乱中惨死的日本孩子,还有死在撤离中国路上的日本民众数量巨大,这些孩子确实是少数的幸运儿。


💡在“看清人性之低”之后,我们能否不陷于愤怒与绝望,而是依然选择拥抱那一点“人性的光”?这是我在沉思中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。

这些故事让我明白:

真正的勇敢,不在于用力揭露黑暗,而在于在黑暗中坚持点亮一盏灯。
真正的清醒,不只是看透现实的冷酷,更是在看清苦难之后,依然愿意相信并践行善良。

这世上,总有人在低处拉扯你,但也总有人在高处召唤你。

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愿意举灯的人——
哪怕微光如萤,也足以照亮一段黑暗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