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到的是疯子,我看到的是命运的镜子

前几天,我和两个孩子在圣地亚哥市中心散步,怀里抱着我们的狗狗——小凤。途中,我们遇见了一位情绪崩溃的无家可归者。他仰天咒骂神明,整个人处于失控边缘;不远处,还有其他一些无家可归的人。当时路上行人不多,大家纷纷侧目避让。
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。作为一个曾经历过情绪崩溃、甚至一度担忧自己是否会沦为街头流浪者的人,我内心泛起复杂的共鸣与痛惜。
走过他身边时,出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,我转过身,拍下了他的背影。没想到,这个举动引发了我和女儿之间一场激烈的争执。
🎭 尊严的定义:来自两个世界的视角
“你这样做不尊重他!”女儿的语气中满是愤怒。
我一时语塞,但很快反驳道:“他已经处在那样的境地,他需要的不是别人冷漠走开的‘尊重’,而是真正的帮助。”
“可你根本不会去帮助他!”她的质问直指我内心最柔软的一处。
我沉默了。我知道,她说得没错。我害怕靠近他,也没有能力真正介入他的世界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内心没有同情。我告诉她:“我之所以拍下他的背影,是因为我在思考这个社会问题,而不是为了消费他的痛苦。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有能力,我愿意帮助像他一样的人。但我比你更清楚——这有多难!”
她摇头:“你没有经过他的同意,就不该拍。”
“那你觉得,每个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吗?”我反问,“如果他最在意的是尊严,他还会在街头这样失控地咒骂众神吗?”
我们没有达成共识。她站在道德的理想线上,而我,则是在经验中摸索着现实的灰度地带。
🧬 我的经历,让我无法冷眼旁观
我之所以对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格外关注,是因为我曾经也站在精神崩溃的边缘。我曾因长期服用医生开的安眠药而不得不挣扎着尝试断药,还因此进入过一家戒药中心。那段短暂却震撼的经历,让我体会到的不仅是精神失控时的无力与羞耻,还有亲眼所见的、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无法触及的阴暗与痛苦。
我还认识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华人女性,因被丈夫离弃而精神崩溃,药物反而使她的状况更加恶化,最终流落街头。后来警方和亲人合力将她找到,亲人愿意监护她,但代价是不得不反复将她送往精神病院,而亲人的家庭也因此陷入长期困扰。
这类故事在我的生命里并非遥远的新闻。我也曾经历过好几位病友在痛苦中结束年轻的生命,不仅为解脱,也为了不落入无家可归的境地。这些经历让我深刻理解:许多无家可归者绝非简单地“懒惰”或“犯罪”,而是长期被精神疾病、药物依赖和社会系统边缘化的结果。
🐾 意外的温暖,激发新的话题

我们继续在街区走着。那时我正抱着小凤,一位看起来也很可能是无家可归的黑人女性走了过来,眼神温和地说:“多可爱的小狗啊!”
她穿着整齐,毫无攻击性。我停下脚步,两个孩子也没有拒绝,让她摸了摸小狗。这短短的互动,让我们彼此都放松了一些。
我突然想起,前几天我对孩子们的爸爸说,我想结交一位社会地位较高的黑人女性朋友。但他强烈反对,说她或许会喜欢我这个人,但未必能接受我的白人丈夫,他也不想面对那样的尴尬。
“你挑有地位的黑人朋友,是不是有点功利?”女儿提出质疑。
“我想从一些有能力、有视野的黑人女性那里了解她们对社会的看法。对我来说,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很重要,决定了她能否从更全面、结构性的角度去理解社会。相比之下,那些教育资源有限、长期处于底层的人,可能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观点——这不是歧视,而是一个现实层面的差异。”
我补充道:“这与我作为一个新移民的观察角度有关。我不是天生属于这个社会,而是一路‘挤’进来的。我总是想搞清楚,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。”
刚来美国时,我曾与一位大学里的黑人秘书交往三年,是很好的朋友。但因为我后来与白人结婚,她最终选择结束了那段友谊。她不掩饰对白人的仇恨,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遗憾。
👩👧 代际之间,差异与理解并存
争吵之后,女儿若有所思地说:“也许我们生长的环境不同,所以常常有不同的看法。”
我非常认同她这句话。是的,我是在经历社会边缘、文化错位与个人挣扎的过程中,一步步融入美国社会的;而她,是在这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下一代。她的世界更倾向于理想主义,而我的世界则交织着现实的苦涩,却也始终保留着对理想社会的纯真向往。
我想起自己过去常常在家庭中妥协,总觉得我先生是美国教授,理所当然地更聪明、更懂这个社会。但现在,我逐渐意识到,正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,才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。这种差异,不是冲突,而是一种宝贵的互补;所以我已经不再妥协自己的观点。
“家庭应该是这样,社会更应该是这样。”我告诉她,“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,从不同立场出发,结合感性与理性,这正是民主的基础。”
🌱 打开心门,走向彼此
“我很感谢你愿意和我辩论,”我说,“过去我不太想与你谈这些,是觉得你还太年轻,没准备好。但现在我相信,你已经能理解我所经历的一切。”
我愿意分享自己的脆弱、思考与困惑,也希望从她的视角获得新的启发。代际之间并不需要完全认同,而是需要一种持续的倾听与理解。
那天下午,在阳光洒落的圣地亚哥街头,我们母女虽未在观念上完全统一,却在心灵上靠近了一些。
这场争论没有赢家,却有彼此的成长。这,或许就是“代际对话”最美的意义。
至于我儿子呢?他似乎对我们的讨论并不太上心。但我知道,如果我问他的看法,会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讨论,因为他也是一个对社会问题有见解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