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部旅行追忆 -7
8月26日,校园开放日——见证她人生新篇章的启程

晨光温柔地洒在阿默斯特学院的草坪上,我们正式迎来了“校园开放日”(Move-in Day & Family Orientation)。这天不只是宝麒大学生活的起点,也是我们作为父母,从“养育者”逐渐转变为“守望者”的过渡。
清晨,我们陪宝麒走进她的单人宿舍。推开门的瞬间,我们都忍不住轻声赞叹——房间宽敞明亮,窗外是连绵的绿意与远山轮廓,静谧而开阔。她笑着说:“比我在家的卧室还大!” 我意识到——她即将独立生活,而我,也要适应“放手”的节奏。
上午,我们首先参观了学院图书馆——Frost Library。这座知识殿堂静谧庄严,阳光透过高窗洒在书架与阅读区,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木质书桌的气息。美国高校图书馆有个鲜明特点:最显眼的位置,往往陈列着与平权、多元文化、性别认同、社会正义相关的书籍。近年来,关于LGBTQ+、跨性别议题、种族历史反思的著作更是被置于“推荐展台”的中心。
我驻足翻阅,思绪却飘向远方。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大陆的“精神导向”——虽然内容不同,但本质上,都是在通过文化载体传递价值观、塑造社会共识。美国历史上曾对黑人、原住民、华人等群体施加过系统性伤害,但正是近几十年对“政治正确”的坚持与制度性修正,才让少数族裔逐步获得平等权益。我未必能清晰界定“左派”或“右派”的边界,但我深知:任何社会的进步,都需放在历史纵深中理解,而非仅凭当下情绪评判。美国今日的多元与包容,是昨日无数抗争与反思的成果;而明日的盛衰,也将取决于今天每一个公民、每一所学府、每一份教育的选择。
正午时分,校长在草坪中央发表了欢迎致辞。没有高台,没有繁复仪式,校长站在学生与家长中间,语气真挚,笑容温暖。校园里人潮涌动却不拥挤,氛围热烈却不喧闹。孩子们穿着各色文化衫在草地上奔跑、拥抱、合影,紫色的大象吉祥物“Lord Jeff”(现已更名为“Mammoth”,以去除殖民历史争议)置于草坪上,引得众人争相合影。我们一家人也拍下很多照片——阳光正好,笑容灿烂。那一刻,我真正体会到“地杰人灵”四字的分量:这片土地孕育思想,也滋养梦想;而孩子们,正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活的希望。他们眼中的光,是我对人类未来最温柔的憧憬。
遗憾的是,因时间仓促,我们未能走访仅几步之遥的艾米莉·狄金森故居博物馆。这位“白衣隐士”、“花园诗人”,一生深居简出,却以近两千首诗篇撼动世界文学史。她的存在,让阿默斯特这座小镇不仅拥有学术之名,更披上了一层诗意与哲思的人文薄纱。我在心中默默重温她的诗句:
“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—
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—
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—
And never stops — at all —”
希望是那有羽之物——栖于灵魂深处——吟唱无词之曲——永不停歇——

下午的校园资源博览会(Campus Fair)上,竟传来意外之喜——宝麒在Amherst College出版社的展位前与负责人相谈甚欢,极有可能获得一份带薪实习工作!对她而言,这是踏入大学学术与职业世界的第一步;对我而言,则是莫大的宽慰与骄傲。她不仅适应得快,更主动出击,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——这比任何成绩都更令我动容。
傍晚,我们在学生食堂用餐。菜品选择丰富,沙拉、意面、汉堡、亚洲风味一应俱全,但口味确实“美式平淡”,缺乏层次与镬气。没有中国厨师掌勺,再好的食材也难解乡愁。好在小镇虽小,却藏着两三家中餐馆,据说锅气十足,麻酱凉面和宫保鸡丁口碑甚佳——这将成为她未来中国味的重要补给站。
夜幕低垂,星光初现。我独自走在宿舍楼外的小径上,回望这一天的点滴——从清晨的期待,到午后的感动,再到傍晚的满足。我在心里轻声对自己说:
“这一日,圆满而丰盈。
孩子正展开她的人生画卷,笔触坚定,色彩斑斓;
而我,何其有幸,能立于画框之外,静静见证,默默守望。
不再是执笔的人,而是守护光的人。
这是命运最温柔的恩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