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青春遇上了信仰

当青春遇上了信仰

上个月女儿宝麒从台湾回来不久,就跟我谈起了她的心事。她说她喜欢上了高中时的一位韩国裔同学,但因为信仰问题,两个人都很理智,觉得只能做普通朋友。我看得出来,女儿心里是有波澜的。

在美国这些年,我深知信仰如何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与选择。我对她说:“如果那个男孩的家庭把信仰看得那么重要,认为他将来必须侍奉教会;他们将那个宗教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,对你来说确实不合适。” 但我知道,目前也不能小题大做,女儿的心思必须由她自己来把握。

下午的惊喜

前天,宝麒说那个男孩要来家里跟她讨论一个项目,我说好啊。

昨天他如约前来,一进门就让我大吃一惊。首先,他居然带了手信——一盒精美的甜饼!这在孩子们的同学中真是头一回见到!更让我惊讶的是,他向我欠身问候,称呼我“某太太”。这孩子简直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谦谦君子!

我请大家吃西瓜,再加上他带来的甜饼,就这样聊开了:这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,一直是韩美双国籍,去年为了避免服役的麻烦才放弃了韩籍。他的说话方式让我特别震撼——那种英文简直像经典小说里的对白一样正式优雅。我真不知道一个19岁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!孩子们的爸爸对英文颇有研究,也甚是好奇!

宝麒之前就跟我说过,他的言谈举止非常礼貌正式,有些同学认为他是装的,但其实那就是他的内核。他自己也想跟大家打成一片,却好像有点做不到。我见到了,确实如此,他仿佛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。

这孩子真的太优秀了!

接着他告诉我,在家里他只说韩文,因为学韩文了解了不少汉字,所以自学了一两年中文。他对语言特别感兴趣,还自学了法文、德文;法文能对话,德文能看书;甚至连俄文都学过一些!如果不是坐在他面前,看着他诚恳谦虚的表情,我真的会觉得这孩子是在夸夸夸其谈。

我问起他的学业,他说喜欢医学研究,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。整个暑假他都在跟教授做研究,研究课题是“关于慢性疲劳症与代谢紊乱的关系”。我没有说什么,这个课题正是我曾经苦苦研究多年的关于我自身的医学难题!他说整个暑假就这周回家几天,明天就要回学校,他每天都在实验室待很长时间。他还说,这样做还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,现在爸妈每年只需要付几千块的生活费。

听到这里,我真的有点傻眼了。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?才19岁,就如此为父母着想,我听说他父母收入其实不低。

到了四点多,他非常礼貌地告辞,我想他是知道我该准备晚饭了。他这个礼貌也跟孩子们其他的同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。

整个过程,我都觉得不可思议!

我的感慨

一直以来,我觉得美国的孩子都挺缺乏礼貌的,见了家长都不称呼,也许是羞涩,但让人感觉他们不成熟;有些还直接让人感到特别别扭。我们中国孩子尤其容易有这样的问题,其他族裔的或许稍微好一些。我从来不去批评他们,但我总会提醒宝麒和宝麟:缺乏社交礼貌会阻碍年轻人的发展。

但这个韩国孩子的表现,真让我刮目相看!我对宝麒和宝麟说:“就凭他成熟的举止、谦和有礼、从容镇定,再加上这么努力,我看他未来可期!”

我问宝麟:“你为什么没申请他那个奖学金?”宝麟说因为他们家父母收入不低,他拿不到加州政府的资助。我们家的情况不一样,有政府的学费资助,这样跟教授工作还有工资,算起来还更划算。我说:“那你也应该考虑自己承担一些学费。”宝麟说:“我确实应该自己付一些费用。”

关于感情和信仰

宝麒坚持说他们不是男女朋友,她会在大学里寻找互相欣赏的目光,但她确实很喜欢这个男孩。我知道宝麒是拒绝被追求的老手了……宝麟心思比较简单直率,他说:“什么信仰不信仰的,我是无神论者,认为他完全可以为了爱放弃信仰!”

宝麒不同意,她说:“他的信仰牵涉到他所有的社会关系,我不希望他因为我而离开从小建立起来的一切社交联系。而我对那个信仰没兴趣,不会为了爱情去勉强自己去信仰什么。”

我跟孩子们说,这些小众教派在新移民中很活跃,我也被邀请过很多次。我了解他们的结构,很多中国人也加入了。他们确实很有爱心,非常抱团。我一般不参与这些团体,但可以跟里面的人做朋友,除非他们因为我不是教友而拒绝我……那我也会接受,不会太在意。

心里话

孩子们和他们的朋友都是美国社会未来的栋梁,很多人会走入精英阶层,所以我很高兴能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。我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。

我问女儿:“妈妈今天的表现怎么样?”她说:“太棒了!”这让我也升起了对自己的信心!

我对宝麒说:“你处理得很好。如果你们这份好感在五年后还能有进一步发展,那时候你们会更成熟地对待人生,对待信仰、性格、彼此的发展等等。现在你们只要好好专注自己的发展就行了。人生很多事情或许真的早有安排,不要着急!”

说实话,看到这样优秀的孩子,无论如何我都很开心。我对女儿的眼光也更加信任,她将来的眼界会更加开阔。人生路很长,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们在各个阶段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,他们将遇到值得爱的人,过上幸福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