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断线的风筝:在文化碰撞中成长

不少朋友说,孩子上了大学,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有的甚至连父母的信息都不再回复。幸好,我们家的宝麒每天仍会主动与我们视频通话,分享她的生活点滴和校园里的新鲜事。
昨天,她提到宿舍楼里一位女生深夜情绪崩溃,突然大声哭喊,惊动了保安,甚至出动了警察——这是我们从未设想过的校园日常。青春的另一面,除了自由与成长,还有孤独、压力与情绪的暗流。
今天是她正式开课的第一天。这学期,她选修了四门课:化学、哲学、心理学,以及一门让我格外关注的课程——《现代中国》。她说,这几门课内容广泛,难度适中,目前压力不大。
但当我问起这门课的细节时,心头却泛起了层层波澜。
她告诉我,《现代中国》课程首先讨论的作家是鲁迅,而第一个观看并分析的中国电影是李安导演的《色戒》。
听到这里,我几乎倒吸一口冷气。
鲁迅,这位曾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文学巨匠,近年来却逐渐淡出中国大陆中小学的课本。而如今,他的文字却走进了美国名校的课堂。他的文学造诣与思想锋芒,至今仍如刀锋般锐利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、思想启蒙的先锋,他以笔为剑,直面时代的黑暗与国民的麻木。
《狂人日记》《阿Q正传》《药》《祝福》……这些作品是我们那一代人成长的精神烙印,早已融入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。
然而,我仍不免思索:对于成长于异国文化背景的年轻学生来说,研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诗意,或张爱玲描绘的细腻人性,也许更容易产生共鸣。相比鲁迅之“冷峻剖析”,他们的文字或许更适合作为跨文化理解的桥梁——少一些沉重,多一些柔软。
我忍不住提醒宝麒:“你要知道,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孩子,没有人不认识鲁迅。我们那一代人,是读着他的文字长大的。他的批判精神,早已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。”
我接着问她:“教授是什么背景?”
她答:“教授在中国大陆出生长大,在新加坡读本科,后来在哈佛完成了博士学位。”
这是一位学术履历非常出色的教授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我更深刻地意识到——“现代中国”是一门极其复杂而不易把握的课程。
它不是简单的文化介绍,也不是单一的历史叙述,而是一个交织着多重视角、立场与集体记忆的复杂系统。今天的中国,乃至未来许多年,恐怕都不会有一本被普遍接受的“标准答案”式的历史教材。许多真相,只能从碎片中拼凑,从缝隙中寻找。
在这方面,我要特别感谢YouTube上一些坚持“非官方叙事”的中文博主,他们用多元的声音,为海外华人揭开了几代人熟知却难以言说的历史背景。
然而,最令我震惊的,是课程中安排的电影部分——教授要求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学生观看并讨论《色戒》。这部因其大胆情色场面而备受争议的电影,即便在成人语境中也常被视为敏感之作。
虽然美国大学课堂一向倡导开放与批判性思维,但将这样一部作品纳入课堂,对许多来自保守家庭背景的学生,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学生而言,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。
我不禁想问:课程设置的边界究竟何在?这样的选择,是为了引导学生探讨人性、欲望、背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,还是在试探学术自由的极限?
当然,我无意批评学校的教学选择。每一种教育体系都有其理念与尺度。但作为一位母亲,我深知,孩子正处于认知快速成型的阶段,世界观与价值观仍在建构之中。接触这类深刻甚至尖锐的内容,确实可能激发他们更早思考人性、社会与历史的交织;但前提是,需要有人引导他们穿透表象,理解其背后的深意,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刺激。
所幸,宝麒愿意与我们坦诚分享课堂所见所闻。我感激她的敞开心扉,也相信,随着知识的积累与心智的成熟,她终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判断力,学会在多元中辨析、在碰撞中思考、在差异中沟通。
这不仅是一门课的开始,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启。
前方有挑战,也有希望。
而我们,虽远隔千里,仍愿做那根不断的风筝线——轻轻牵着,静静守望。
——写于女儿大学开学第一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