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之君

云之君

美国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孩子们的成长,我的治愈-1

我与女儿手牵手参加每周的健行活动时,听到朋友们赞叹:“真难得看到母女之间如此亲密的关系!”这句看似平常的话,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。或许很少有人知道,这份亲密背后,是我与孩子们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旅。 黑暗的开始 两个孩子出生后,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。母亲从广州远道而来,承担起照顾他们的重任。我原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安排——母亲帮我一两年后,我就能接手育儿的责任。母亲当时也无意留在美国长期生活。然而,命运并未如我所愿。 孩子们即将满五岁时,我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。术后,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。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,我常常只能无奈叹息。更让我焦虑的是,孩子们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:儿子患有严重的语言障碍,三岁时被诊断为仅具备同龄孩子10%的语言能力,医生建议进一步观察是否伴有其他问题;女儿虽表面正常,却并非早慧型的孩子。 早期干预的日子 孩子们刚过三岁,便进入了政府设立的早期干预班——一个由政府资助的“笨鸟先飞”项目。那段时间,我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焦虑,这样的焦虑也恶化了我已经很脆弱的精神状态。 我开始带他们去UIUC附近的图书馆参加亲子活动,但面对那些来自中国学者家庭的早慧孩子,我
7 min read
带着热爱出发:她的梦想,我们的祝福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带着热爱出发:她的梦想,我们的祝福

2025年秋天,我们全家将从加州圣地亚哥出发,踏上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:陪伴女儿完成人生的重要转折——进入大学。最终目的地是马萨诸塞州的 Amherst College,她梦想中的校园。我们一家三口——我、她爸爸和弟弟——将陪她走进这个承载她梦想的校园。 我们计划先飞往华盛顿特区,再前往纽约、波士顿,最后抵达 Amherst。这不仅是一次旅行,更像是一场仪式,一次为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而彼此暂时深情告别的时刻。 🌱 她从小就是个“不设限”的孩子 宝麒小时候是个动物迷,我一度以为她会成为宠物医生或动物学家。但随着成长,她的视野愈发开阔:从宇宙的边界到情绪的本质,从中国唐诗到动物行为学,她对众多领域充满好奇,并深深热爱艺术。 她在 Rancho Bernardo 高中以 4.54 的加权 GPA 和 1550 的 SAT 成绩毕业,还主动修读了加州社区大学的八门课程,只因她觉得高中课程“不够有趣”。 她对学习的热情源自一种内在的驱动力。她对知识的追求是自由的,
6 min read
从偏见到包容:传承中华文化的旅程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从偏见到包容:传承中华文化的旅程

前年,当我提到女儿宝麒申请赴台湾学习中文时,周围人的反应五花八门,不乏偏见。 有人惊讶地问:“为什么去台湾?台湾腔听起来多奇怪!”甚至有人用“台胞子”这种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评论。然而,许多和我一样在海外生活三十多年的朋友却认为,台湾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更为完整,民风也更朴实。 宝麒今天能与我用中文沟通,源于她对外婆的思念,以及来一份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奖学金。 外婆的礼物:学习中文的初心 2019年夏天,我母亲决定离开生活了近十四年的美国,回到广州定居。宝麒非常思念外婆,每天都通过微信与外婆通话,却因为无法用粤语沟通而感到遗憾。她随即报名学习粤语,尽管我当时建议她学普通话,因为普通话更实用,并且比粤语容易掌握。 一个学期后,疫情爆发,课程难以为继。宝麒发现,粤语班里的学生多为越南华侨。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连香港人也不让孩子学粤语了。于是,她采纳了我的建议,转去社区大学学习国语。 由于身体原因,我多年未能带孩子们回国探亲,内心颇为焦虑。我也深知,单纯地走马观花式的旅行,无法真正让孩子们体会中国文化的深厚。于是,我鼓励刚升高中的他们主动寻找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优秀的项目。
7 min read
大学申请文书辅导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大学申请文书辅导

——她走过的路,愿带你同行 今年暑假,是我女儿宝麒(Audrey Bokei Thompson)近年来最轻松的一段时光。她刚结束在台湾为期一年的国家奖学金中文沉浸学习,将于今年秋天入读美国顶尖文理学院——阿默斯特学院(Amherst College),主修方向是神经科学。 暑假在家,她选择自学大学微积分。然而,她不满足于此。她说:“我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。”我便问她:“你要不要帮助高中生写大学申请文书?你有亲身经历,还曾帮助朋友成功申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。”她略带犹豫地回答:“申请大学是人生大事,我怕误人子弟。” 我知道,她是个思维缜密、追求完美的人。于是我认真地对她说:“你其实比很多专业顾问更懂学生的心。你申请过常春藤、加州大学系统和顶尖文理学院,被伯克利、UCLA、UCSD等名校录取。你的英文老师在普林斯顿推荐信中写道:‘她是我四年来写作能力最出色的学生。’你完全可以胜任。” 在我们的鼓励下,宝麒决定迈出这一步。她计划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——大学申请文书写作——为高中生提供实际帮助。她希望,不仅是赚取一点零用,而是真正用自己走过的路,为他人点亮方向。 她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:
5 min read
好好活着就是我的资本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好好活着就是我的资本

如果贫穷、疾病与嘲笑未能摧毁你,那么一切经历都是人生最宝贵的体验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我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真理。 异国他乡的求学路 二十岁出头,我随着那股“出国潮”来到了英国伦敦。那时,信息远不如今天通畅,留学规划体系尚不成熟,而我也并无殷实的家庭背景。我像一片被风卷起的落叶,飘洋过海,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。 在伦敦的日子里,我常常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将在哪里。但我清楚地知道,是我自己主动放弃了广州那份安稳的生活,只为追寻一个尚未成熟却无比执着的梦想—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我不是因为家乡无法生存,也从未经历过“蚁族”般的窘迫。回想在广州的日子,我已拥有许多人羡慕的生活。但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,我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。 我的目标很明确:拿到英国的学位。这个想法却遭到周围朋友的嘲笑。当时我的社交圈主要是香港人以及同样来自广州的朋友。上世纪90年代初,香港社会对大陆人普遍抱有偏见,他们认为,一个身无分文的大陆女孩,凭什么实现这样的目标?而广州的朋友们不解:“为什么不趁年轻找个人嫁了换取身份?” 我当然渴望健康的爱情,但作为异乡的底层华人,我连基本的尊严都难以维系。 但我知道,图书馆里
6 min read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无缘无故的爱与恨——关于爱、恨与人际关系的感悟

三十多年前,我即将告别广州,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时,父亲对我说了一句话:“你要记住,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,深深印刻在我心里,也伴随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人生旅程。 如今再回首,我逐渐领会到父亲当年的用心。他的叮嘱,是出于对人情世故的洞察。而随着岁月流逝,我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,让我生出一个新的感悟:这世上,还存在着“无缘无故的恨”。 网络时代的愤怒情绪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,打开手机,浏览社交媒体,尤其是中文平台,总能感受到一些很激烈的情绪。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,理应受到保护,但它为何又常常沦为发泄愤怒与仇恨的温床? 我常看到人们在网络上激烈争吵、互相攻击,而他们在现实中素未谋面,甚至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。这种现象令人深思:为什么陌生人之间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敌意? 更令人感慨的是,网络暴力已如“瘟疫”般蔓延。许多人既害怕成为网暴的受害者,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施暴者。这让我意识到,情绪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即便是温和的人,也可能在某个瞬间被卷入其中。 人际关系的脆弱本质 作为独立个体,每个人的思想怎么可能完全一致?我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,接受过不同的教育,
5 min read
从开放到设限:我见证的中美教育交流三十年变迁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从开放到设限:我见证的中美教育交流三十年变迁

三十多年前,当我还是一个在中国广州南大门成长、心怀见识西方世界梦想的年轻人时,西方在我眼中既遥远又充满希望。彼时的中国,经济尚未腾飞,普通家庭的生活简单而拮据。像我这样渴望知识与更好生活的年轻人,心中都怀着一个梦想:有朝一日,能走出国门,看看外面的世界。 然而,当时的我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,只能退而求其次,选择了英国。但从各种渠道听闻,那时的美国对中国学生更加友好,更愿意接纳我们这些满怀理想的学子。辗转之下,我也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,感受到的不仅是新奇,更有一种被欢迎、被接纳的温暖。 美国高校当年不仅提供奖学金、助学金,在文化和生活上也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。许多今天信仰基督教的朋友,正是因为当年教会向他们伸出了温暖之手。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,美国仿佛在说:“来吧,学习吧,未来是你们的。” 我们那一代的中国留学生,大多数的家庭无法支付美国的学费,必须靠着勤奋与才华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。我们背负着家庭的期待,带着改变命运的决心,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。美国的教授、同学与社区居民,对我们这些操着不流利英语、带着浓重口音的年轻人,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善意。节假日里,导师们邀请我们到家中共进晚
4 min read
岁月的馈赠:年轻不只是年龄
真实故事

岁月的馈赠:年轻不只是年龄

网络上有人夸我看起来特别年轻,我笑了笑。网络上的东西岂可都信?但我先生多年来也常这么说,除了我重病缠身的那些年。他认为中国人有基因优势,身体健康的话通常能显得更年轻。想起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新年,我们去一家高档餐厅庆祝。当我们想点酒时,固执的白人服务员却拒绝为我提供酒类,理由是他认为我不到21岁。当时我的身份证留在酒店,无法证明年龄。而实际上,我已34岁。那一刻,我在尴尬中夹杂着一丝开心,至今记忆犹新。 今天我已年过半百有几,回首这段经历,更多的是感慨。在与疾病抗争的那些年,我曾以为青春已离我远去。然而,身体的逐渐康复让我重新认识了“年轻”——它不仅是生理年龄的标记,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流露。 那些为生命挣扎的岁月,让我见识了人性的复杂多面。有人在我最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,让我有了继续求生的勇气;也有人在我最脆弱时选择离去,或在我挣扎向上之时予以奚落......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我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,也让我明白:无论经历了什么,都要努力保持纯真的少年心,也就是那颗生命之初最热爱生命的心。 什么是真正的年轻?我认为它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。首先是基因的恩赐——父母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,我们无法
4 min read
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:从六四到法轮功的反思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:从六四到法轮功的反思

三十多年前,1989年的“六四”事件震动了世界,也震碎了我对故土的某些信念。那场血腥的镇压让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,怀着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,远赴伦敦。然而,漂泊异乡的岁月让我逐渐明白,追求民主、反对极权,并非通往真理的单行道。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,朋友的朋友也未必与你有缘。 这一认知,源于我对“民运”组织与法轮功群体的观察与反思。 六四的创伤与民运的复杂面孔 六四的枪声不仅击碎了无数年轻人的理想,也让我初步认清了极权体制的本质。那时的我,虽然没有参与任何政治运动,却也对中国的民主斗士怀有崇高敬意,相信他们用血与泪为国家的未来铺路。然而,在伦敦接触到一些打着“民运”旗号活跃的人士后,我惊讶地发现,现实远非想象中纯粹。一些人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,追逐名利,甚至为了私利不惜内斗或伤害他人。 “民运”在我眼中渐渐显露出复杂面孔:它并非铁板一块,而是一团人性光影交织的缩影。我开始意识到,反对极权并不自动等同于正义的化身;反对错误的一方,也可能怀有私心、偏见或局限。 由此,我逐渐形成一种判断标准:不能因一个组织或群体的目标看似高尚,就盲目膜拜。 民主的实现不仅是推翻暴政,更需要道德与理性
4 min read
在键盘背后,有另一个世界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在键盘背后,有另一个世界

✨故事创作: 在一座被晨雾轻抚、暮光温柔的城市里,坐落着一个名为“灵感之城”的地方。这里不是地图上的真实地点,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心中的乌托邦。在这座城市中,住着一位名叫林然的年轻作家。 林然有一颗敏感而炽热的心,他用笔描绘世界的光影,也用文字疗愈内心的孤独。每天清晨,他会坐在窗边,听着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写下一段段故事。然而,尽管他的脑海里总有无数灵感闪现,现实中的他却常常感到迷茫和孤单。写作是一场灵魂的远行,但缺少同行者的旅程,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。 一天夜里,林然像往常一样翻看着手机,无意间在一篇推文中看到了一个名字:“一起写网”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写作平台,更像是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。它提供强大的协作工具,让人们可以共同创作小说、剧本,甚至诗歌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里,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写作者——他们分享作品、互相评论、彼此鼓励,仿佛在这个虚拟空间中,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。 林然怀着一丝期待注册了账号。起初,他只是小心翼翼地上传了几篇短文,没想到很快收到了一些温暖而真诚的评论。有人称赞他的语言细腻动人,也有人提出建议让他思考角色的深度。这些声音,像一束束光,照进了他原
4 min read
觉醒之路:我在挑战中寻找内在的光芒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 Featured

觉醒之路:我在挑战中寻找内在的光芒

天赋觉醒:我的灵性探索之旅 我相信我生来便携带着一份独特的天赋,它如同一粒深埋在灵魂中的种子,静静等待破土的时刻。这份天赋不需要宗教的加持,也无需外界的认可,它是我内在的明光,指引我在生命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觉醒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但正是那些挫折与挑战,让我逐渐发现真实的自己。 挫折:觉醒的起点 人生总有低谷。挫折、痛苦、失望,这些沉重的经历曾让我感到迷茫,甚至想要逃避。然而,我逐渐明白,这些看似负面的时刻,恰恰是唤醒内在力量的契机。每当我站在命运的“坎”前,感到无助或彷徨时,我选择停下来,直面内心的恐惧与渴望。那些艰难的节点,不是终点,而是灵魂重塑的入口。 我曾尝试逃避,试图用忙碌或麻木来掩盖内心的不安。但每一次逃避,都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,真正的成长来自面对。穿越那些黑暗的时刻后,我开始看清痛苦背后的意义,找到生命的真正方向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一种力量在内心苏醒--那是我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勇气。 灵性成长:无拘无束的探索 我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,但我对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歇。我曾走进教堂,聆听基督教的祷告,感受那份宁静的虔诚;
4 min read
有生活才有文章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有生活才有文章

端午节的余韵还未散尽,我想起家中搁置的粽叶、五花肉和糯米。原本计划在节日里包粽子的心情,被两个孩子突如其来的肠胃疾病打乱。这两周的忙碌与疲惫让我筋疲力尽,直到今天才缓过劲来。我决定拾起这份一年一度的仪式感——包粽子,哪怕手艺拙劣,也算是对生活的致敬。 说实话,我不会包粽子。如果妈妈还在,看到我笨拙地折叠粽叶、歪歪扭扭地捆扎,一定会笑着数落:“包得这么丑,还浪费粽叶!”那些年她在身边,我总是心安理得地依赖她,从未认真学过这些“手艺活”。一来是惯性的依赖,二来对这些家务琐事提不起兴趣。如今,我成了自己的依靠,才开始走进生活的细微之处。包粽子、做饭、收拾屋子——这些曾觉无趣的小事,渐渐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,构成了“家”的温暖,也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。 小时候,写作对我来说是件头痛事。面对作文题目,我的大脑总在游白云,笔下干瘪无物。那时的教育框框也让我觉得写作不过是套路的堆砌,毫无乐趣可言。多年过去,我却发现,生活的点滴——从包粽子时的笨拙到孩子生病时的焦灼——都成了笔下的灵感。每一个瞬间,
3 min read
金刚经真义:发愿度众生,觉悟无众生可度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金刚经真义:发愿度众生,觉悟无众生可度

资料来源:网上高人 《金刚经》的核心思想,可以用一个看似矛盾、实则深邃的修行逻辑来概括:既要发大愿度尽众生,又要觉悟“无众生可度”的真相。 一、问题的起点:修行者的困惑 佛陀的弟子须菩提两次向佛提出三个根本性的问题: 1. 如何安住初心? 2. 如何实践修行? 3. 如何降伏妄心? 这三个问题,其实涵盖了整个修行过程的三大关键环节: * 发心(安住):我为什么要修行? * 修行(实践):我要怎么做? * 解脱(摄心):我如何才能不被烦恼所困? 二、佛陀的回答:两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遍回答:面向尚未开悟的人 佛陀告诉他们,要发大愿——度一切众生,这是修行的起点。但同时也要明白,真正的修行不是执着于“我在度人”,而是放下对“我”和“众生”的执著。 这就是破除“四相”
4 min read
打开心光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打开心光

作者:Lucy Lee 湛蓝星球童话,👥『无间之心』编辑部整理。 打开心光 来自源头的声音 孩子,你的心中有一盏光,它一直都在,从未熄灭。 这盏光,是你的智慧之光、爱之光、生命的原光。它来自源头,是你真正的本质,是你内在最深的力量所在。 你不需要向外祈求力量、能量或爱,因为它们早已存在于你的心中——就在那颗等待被点亮的心光里。 只是你可能忘记了它的存在,忘记了如何打开它。 为什么要打开心光? 当你感到迷茫、焦虑、失去方向时,是因为你遗忘了自己是谁,遗忘了你本就是光,本就来自源头。 如果你不想再被恐惧左右,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真实的自己; 如果你厌倦了在扭曲的社会价值中迷失自我,渴望活得自由而真实—— 那么,请开始练习:打开心光。 这是通向你生命本质的道路,是唤醒你内在智慧、连结高我、重新与源头建立联系的方式。 当你打开心光,你就打开了接收源头能量的通道,让你的生命重新充满光明、力量与爱。 心光是什么? 心光,是你与生俱来的原光,
4 min read
释放不属于自己的能量,回归真正的自己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释放不属于自己的能量,回归真正的自己

清空容器,迎回内在之光|一段来自灵魂深处的醒悟 最近,我常感到一种奇怪的疲惫。 不是生活出了问题,也没有谁伤害我, 但就是胸口闷闷的,心思乱乱的。 一段无心的话,一个念头的闪现, 都足以让我陷入烦躁和迷惘。 我以为那就是我,是我性格里改不了的阴郁, 直到我读到一句话—— “你不是混乱的集合体,而是一个等待清空的容器。” 那一刻,我像被雷击中般停住了思绪: 也许,那些沉重,并不是我。 我们都是能量的容器,却忘了清理自己 从小到大,我们不断吸收世界的声音。 父母的期望、师长的教诲、社会的标准、朋友圈的暗示…… 一层一层,在我们体内扎根,堆积。 有人告诉我:“懂事才是好孩子。” 有人说:“乖一点,才不会被讨厌。” 于是我学会了顺从,压抑了真实的自己。 这些看不见的“输入”,就像能量的沉积物, 一点点堵住了我与内在智慧之间的通道。 我渐渐听不到自己的声音, 活成了一个“人设”的集合体。 心口的光,原来一直在等我回头
3 min read
穿越意识之门: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穿越意识之门:

-量子催眠法(QHHT)与朵洛莉丝・侃南的心灵探索 在纷扰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常常被现实的压力包围,却也不时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——那个声音问我们:“我是谁?我为何而来?”当身心都面临困顿的时候,或许我们需要的,并不是更多外在的努力,而是一趟内在的旅程。 量子催眠法(Quantum Healing Hypnosis Technique,简称 QHHT),正是这样一种旅程的入口。 从催眠实验走向宇宙深处 QHHT 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催眠师 朵洛莉丝・侃南(Dolores Cannon),她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从事催眠治疗工作,最初是为了协助人们戒烟减肥等日常问题。但在一次偶然的个案引导中,她惊讶地发现,被催眠者竟然开始讲述自己在“另一个时代、另一个身份”的经历——这不是梦境,而是一种被称为“前世回溯”的现象。 这次体验如同打开了一扇门。从此之后,侃南女士投入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探索,开发出一套系统而安全的催眠方法,帮助人们进入更深层的意识状态,
5 min read
修行路上的“五十阴魔”:别把幻境当证悟
幻象与真相

修行路上的“五十阴魔”:别把幻境当证悟

来源:网上资料 在佛教经典中,《楞严经》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修行过程的细致描绘而著称。其中,“五十阴魔”一节尤为引人注目,它不仅是对禅定修行者的警示,也是所有修持佛法者必须了解的重要教义。 所谓“五十阴魔”,指的是修行者在突破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五十种心理与境界干扰。这些“魔境”并非外在妖魔鬼怪,而是内在妄念、执着、贪求等心念的显现。若不加以警惕,极易误入歧途,甚至堕入魔道。 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“五十阴魔”的内涵,并提醒每一位修行者:在通往觉悟的路上,保持正知正见,才是真正的护法铠甲。 一、“五十阴魔”从何而来? “五十阴魔”出自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是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禅定修行时所讲的内容。它揭示了修行人在破除五蕴的过程中,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境界障碍。 每一蕴对应十种魔境,共计五十种。它们并非真正的成就,而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“过渡现象”。如果修行者把这些幻象当作证果,
6 min read
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

——从个人经历看中美竞争的思考 近日与先生讨论时政,他认为特朗普限制中国学生和中国产品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。我却想到那句古话:“此处不留人,自有留人处。”中国学生不来美国,可以去欧洲、日本等亚洲国家;中国商品不进入美国市场,美国人将面对更高的物价,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则可能继续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。这场中美之争,谁胜谁负,还真不好说。 从政治幻想到现实认知 我一向不喜欢谈论政治。当年(1990年)决定离开中国,是因为误以为西方拥有高度的民主制度,而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太过落后。如今三十多年过去,我对政治与经济依然了解有限,也无意站队。我只想陈述一些客观事实:中国人确实既勤劳又聪明,在应对复杂问题时特别善于变通。因此,华人在美国(或海外)短短四十年就取得显著成就,绝非偶然。 中国人离开本土的政治环境,在西方社会中往往能够如鱼得水。从基层劳力到高端脑力劳动,甚至在政坛上,都不乏华人的身影。这说明了人才具有流动性,也印证了“此处不留人,自有留人处”的道理。 “唐僧西行”的人生预言 我的人生轨迹,仿佛也在印证这个道理。当年因失眠导致高考失利,我第一个念头就是:“此处不留人,
4 min read
童年闪画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童年闪画

——一场穿越时光的自我对话 一张1980年的小学毕业照,一段尘封多年的明星梦。 用 AI 上色复原的不只是照片,更是记忆中的自己。 那时的我们,连拍一张一寸证件照都弥足珍贵;那时的我,曾在报纸上看到演员海选消息,偷偷幻想成为电影里的小女孩。不敢说出口的梦想,就这样藏了几十年。 如今,当我“遇见”童年的自己,才惊觉那个安静却充满期待的小女孩,从未走远。她提醒我:梦想,从来不怕迟到。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对旧时光的温柔修复,更是一个人与童年隔空对话的深情时刻。 如果你也有一张老照片,有一个未曾说出口的梦,也许,是时候让它重新发光了。 当我遇见童年的自己 在我童年的年代,拍照仍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。那时大多数中国人生活拮据,社会节奏和观念也与今天不同:人们总觉得,只有在重要时刻才值得“留下影像”。日常是流动的;而照片,则是一种被凝固下来的仪式。 即便我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,孩子们通常也只有在小学毕业时才有机会照一张小一寸的证件照。那主要是为了毕业证所需,算不上纪念,更谈不上“记录成长”。衣服最好是素净的,反正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衣服;头发要整齐,表情则必须“
4 min read
意外 VS 明天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意外 VS 明天

人们常说:“明天和意外,不知哪个先来。”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得——有时,意外确实会先于明天抵达。 上周五,我们的儿子因严重的肠胃炎被送往急诊。症状来势汹汹,医生当即安排住院。验血结果显示肾功能严重异常,那一刻,我的思维几乎停滞。住院两三天,经过紧急治疗,幸好只是虚惊一场。他恢复得不错,已重返学校,我也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。 不料,今天轮到女儿。症状几乎与儿子一模一样,来得又猛又急,我们只得再次冲往急诊。我彻底懵了:儿子的病因尚未查明,女儿又病倒。我不敢再去想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。 这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我深刻体会到——生命无法等待,平安并非理所当然,明天也从不在我们掌控之中。 每当以为“过了这一关就好了”,生活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提醒你:安心不是等一切稳定后才拥有的特权,而是在每一个当下学会坚强,学会珍惜。 这些天,我被吓坏了,也累到极点。但我明白,哭泣不是答案,慌乱也无济于事。我唯一能做的,就是照顾好他们,也照顾好自己。因为这就是人生——无法选择轻松,只能选择坚强。
2 min read
异人启示录》精选:为什么圣贤都劝人向善?这是在帮你算账
中文最新上载文章

异人启示录》精选:为什么圣贤都劝人向善?这是在帮你算账

来源:网上资料 引言 现代人的祭祖观念越来越淡了,但看不见的影响并不会因此改变。先人为善,福及子孙;祖上作恶,会殃及百年。福报罪受,如影随形。愚蠢的祖先会变成后代的负担,非常沉重很难推翻。 善恶有报的真相 对于凡人而言,若是非不分、善恶不辨,拿什么谈未来?拿什么谈现在?又有什么脸面回顾过往? 其实只要心存正念,知道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该做,并用行动贯彻坚持,信不信神都无所谓。有良知、有清醒判断力和自制力的人,即便什么都不信,也会有人主动下来关照,而且是不求回报的。 福气是要攒的 福气是要攒的。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,认真工作、多做善事,保持日常的生活简朴,就能攒下福气来偿还过错,如果还有更多则可用于未来。 财多未必生善,善多必定生财。和善宽厚,重施不索,肯吃亏不贪小便宜,这种人没有穷一世的。 人生的"刻度"系统 大家知道为什么先贤圣人,
5 min read